发布时间:2024-11-15 05:12:39 来源: sp20241115
北京城市图书馆内景。受访单位供图
近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透露,北京城市图书馆在元旦期间已接待读者8万余人次,迅速成为副中心新晋“网红”打卡地。
北京城市图书馆历时4年建成,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1层。该图书馆是世界上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整体建筑以“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为建筑设计理念,又被称为城市中的“森林书苑”。
144棵“银杏树”支撑起一个知识空间
为了打造“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阅读意境,北京城市图书馆建筑团队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为灵感,以银杏树和银杏叶为主要设计元素,用144根宛如银杏树干的立柱支撑起整个空间,由众多“银杏叶”构成的“森林伞盖”支撑起图书馆的巨大屋顶。
图书馆大厅又被称作山谷。步入图书馆,“山谷门厅”蜿蜒起伏,数座高耸的“山体”耸立在大厅两侧,木色弧状环带逐级向上,渐次收缩,有如水墨画中的远山。银杏林一般的柱子从“山谷”中拔地而起,片片“银杏树叶”层层叠叠铺满屋顶。
“银杏树林”造型好看,建造起来却不容易。
“银杏树干”顶部的每个叶片都由19个单元组成,最大面板规格达到7米×5米,高度还原了叶片的丝丝脉络。叶片边部被超檐口曲面铝板镶嵌,勾勒出“银杏树叶”的优美曲线。
为建设美丽的“银杏林”,建设者采用了玻璃纤维增强石膏(GRG)新材料。“树干”采用的是GRG包柱系统,“树叶”则是采用了GRG吊顶系统和檐口曲面铝板系统。“三大系统既错落分布又相互关联。”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城市图书馆项目经理董无穷说。
除了别致的银杏树林造型让人印象深刻,“银杏树干”内也大有玄机。“GRC柱的腔体内承载着机电系统、消防水系统、强弱电管线等诸多功能性系统。所有线管随柱身直通地下,确保了外立面的整洁美观。”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城市图书馆项目生产经理王佳乐说。
为满足抗震需求,中铁建工集团设置了10道水平屈曲约束支撑来减震消能。这些支撑充分发挥了“保险丝”的作用,使得144根“银杏树干”能够满足在小震、中震、大震等不同情况下的承载力要求。
此外,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还应用BIM技术搭建了可视化建筑模型。利用可视化建筑模型,建筑团队将原本密集复杂的机电管线形象化,进一步深化设计,减少管道的翻弯、碰撞,极大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整体美观度。
运用智能化设备完成拣选、分拣、存储等工作
在打造“森林书苑”阅读意境的同时,北京城市图书馆在能源消耗方面也富有“绿意”。图书馆结合自身银杏叶状屋盖组合的设计风格,在每组“树冠”中间的天窗上,安装了8组太阳能薄膜光伏系统,铺设面积达960平方米。初步测算显示,图书馆光伏玻璃的装机量为16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约25万度。
作为世界上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图书馆视野通透开阔,使馆内外景观融为一体,读者可低头看书、抬眼观景。与此同时,采光顶玻璃还运用了调光技术,可以在中午等光线充足时降低透光率,在早晚增加透光率,保障读者阅读时的光线需求。“126个采光顶,让阳光照进图书馆,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物日间照明所需的用电量。”董无穷说。
除了“银杏林”、玻璃幕墙这些独特的硬件条件,北京城市图书馆内的智能化服务也是其一大特点。进入北京城市图书馆周边的绿心公园起步区,一个小机器人迎面缓缓驶来。它是北京城市图书馆室外文献流通机器人。通过它,读者不用进入场馆,在室外就可以借还图书。
北京城市图书馆山间阅览区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面积2.1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能力预计可达800万册,其中90万册分布于地上的阅览大厅和各个阅览区,其余710万册则位于地下的全自动化智慧机械书库。
“全自动化智慧机械书库有13台醒目的黄色堆垛机,搭配图书自动分拣设备和8台搬运机器人,实现了图书自动出库、自动分拣、自动搬运。”王佳乐说。
据介绍,书库中还配置了多种智能化设备,包含了智能取书柜、智能送书机器人、辅助拣选系统等。这些智能化设备集拣选、分拣、存储功能于一体,赋予了智能书库强大的流通能力。
未来,智能书库还将推出配套软件系统,支持手机端和触摸屏。待软件与业务系统打通后,读者从手机设备上即可检索和借阅图书。届时,读者仅需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借阅。同时,这一书库还具备完善的消防配套设施,安装了防火墙及防火卷帘,书架上安装了高压细水雾系统,能有效保护图书安全。(记者 矫 阳)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