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

发布时间:2024-11-25 16:31:50 来源: sp20241125

原标题: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

甘肃定西安定区东关小学的学生利用手抄报学习网络安全相关常识。新华社发

甘肃定西安定区东关小学的学生利用手抄报学习网络安全相关常识。新华社发

河南汝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在给学生们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新华社发

河南汝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在给学生们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新华社发

偶尔“看一看”、闲时“刷一刷”、随手“拍一拍”……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为广大未成年人拥抱世界、放飞梦想创造了无限可能。然而,一些“隐秘的角落”同样值得警惕——网络沉迷、网络诈骗、网络欺凌……

作为“网络原住民”,未成年人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早已离不开互联网,而且越来越深入互联网。如何共同织密保护网,让广大未成年人享有更多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

“触网”年龄越来越低,家长应做好引导和表率

今年国庆假期,河北廊坊的张女士与孩子展开了一场手机拉锯战。

“一到放假,孩子成天抱着手机看。”为了让孩子放下手机,她和丈夫列了一个“暑期户外活动计划”,但以失败告终——孩子兴趣不高,只想打游戏、刷视频。

家在吉林梅河口农村的蔡先生也很苦恼,他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主要交给老人照看。孩子稍有不顺心,老人就拿手机哄孩子。“以前,孩子还是偷偷摸摸玩手机,现在直接拿出来玩,也不避着大人。”蔡先生说。

据2023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18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而且,“触网”年龄越来越低,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

此外,来自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媒介素养分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接触的设备、平台、媒介范围日益广泛;未成年人与网络的联系越发紧密,使用程度加深。

显然,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参与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是要让未成年人与网络隔离,而是要让他们在与网络亲密接触中实现保护。”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要积极培养未成年人辨析数字信息、利用数字技术、预防数字风险等能力,帮助他们积极融入数字时代。

如何做到?家长首先责无旁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织编写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提出: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有着显著影响。

不少专家表示,引导家长为子女树立榜样并提升用网能力,对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至关重要。

以使用手机上网为例,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建议:“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使用计划,比如什么时候用手机、每天用多长时间、手机不用的时候要放在什么地方等。父母要优先做到,同时要陪伴孩子一起践行这个计划。”

崔永华说,还应培养孩子合理减压的方式方法,“这样就会很好地用别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而不是使用手机”。

尊重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全力守护“网络晴空”

“上网时看到弹出来的链接,可以点吗?”

“不能!”

“公共场所开放的Wi-Fi,可以随意连吗”

“不能!”

…………

湖北十堰茅箭区实验学校,一场“‘e’‘童’守护,保‘未’成长”宣讲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在互动环节积极抢答。

守好网络安全之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除了家长的引导,还需要校园教育,甚至全社会的参与。

近年来,多地结合“爱心暑托班”“开学第一课”等常态化活动,让网络安全意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推进“家、校、社”三方联动。

比如,上海发布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菜单式”课程库,涵盖网暴防治、防沉迷、网络安全等多个主题。30门课程根据未成年人用网需求,研发定制模拟法庭、互动游戏、情景剧演绎、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实现“点单”授课、按需施教。

广州市少年宫联动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青少年发挥小主人翁意识,撰写小提案500多份,展示青少年视角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让安全意识更好地在青少年心里扎根、发芽。

抽卡赠卡、屏幕共享、手机刷脸……面对网上形形色色的诈骗手段,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办?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反诈中心与猿编程共同创制反诈动画课程《科技少年反诈指南》,以生动有趣的剧情和互动环节,让孩子学会识别诈骗手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不仅要把这些现实案例讲给孩子们听,还要把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剖析出来,让孩子们擦亮慧眼、做到举一反三。”猿编程创始人李翊说。

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周期间,《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提示手册》面向社会发布。这份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依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业委员会,会同中国法院网共同编辑形成的手册,对未成年人依法上网、安全上网、文明上网作出系列提示。

“手册分为未成年人篇、家长篇、学校篇,结合小贴士、漫画等形式,让未成年人直观地认识网络风险,通俗易懂,即学即用。”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编委、网络部主任兼中国法院网总编辑刘岚介绍。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当围绕“网络道德意识形成、网络法治观念培养、网络使用能力建设、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等方面展开。“这需要家长、学校、公检法、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拧成一股绳,合力点亮孩子们的‘网络晴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

不少专家表示,要尊重“网络原住民”成长的客观规律,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出发,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数字权利,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资源与发展机会。

“只有当青少年深入了解网络安全背后的原理和奥秘,他们才会变得更加警觉,更有力量抵制不法侵害,从而更好地在网络空间向阳生长、驰骋翱翔。”李翊说。

推进未成年人友好型网络生态建设

一些短视频使用低俗粗俗语言篡改儿歌,传递不良价值观;一些App打着学习类App的名义,通过上架审核后变脸为游戏App;一些人通过“校园墙”“留言板”,曝光学生姓名、学校、网络账号等隐私信息……这是今年网信部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查处的部分典型案例。

为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网络乱象,网信部门从2021年开始持续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今年的专项行动,覆盖直播、短视频、社交、电商等,累计清理拦截涉未成年人违法不良信息430万余条,处置账号13万余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2000余个,有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如果说,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是一种主动预防,那么,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则相当于给未成年人安全上网加了一个“双保险”。

“要以‘零容忍’态度整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网络乱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郑宁呼吁。

良好的网络生态,需要为未成年人“量身定制”。

2019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相关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此后,“青少年模式”从短视频平台延伸到网络直播、长视频、社交等更多平台。不过,青少年模式的实际使用率仍然较低,网络平台还需从理念、内容、技术等层面进一步优化。

2023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三方联动。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以醒目便捷的方式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不过,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给未成年人用网带来新的风险。《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人的认知。一方面,智能推荐算法的普及,影响了未成年人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可能会加大他们对真实信息的辨别难度。

“要充分研判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成年人用网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平台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陪伴式的未成年人用网模式。”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季为民呼吁。

面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网络平台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平台应尽可能让未成年人觉得未成年人模式跟正常模式没太大区别,不要让他们产生抵触感。”某视频平台青少年保护业务负责人于海洋说,“最重要的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遇到危险时,平台能有相关干预机制,家长能及时收到平台的反馈。”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对未成年人的赋能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从规则体系、评估机制、调控工具等多方面,全面推进未成年人友好型的网络生态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说。

(记者 张 胜)

(项目统筹:记者 陈海波)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