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瓷”闯出“大市场”(小商品 大产业15)

发布时间:2024-11-05 15:54:22 来源: sp20241105

  鑫星电子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   本报记者 吴雪聪摄

  美程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内,员工在制作特种陶瓷零件。   受访企业供图

  外国客人到同鑫陶瓷有限公司参观。   受访企业供图

  锦晖陶瓷有限公司研发的“自灭菌”陶瓷产品。   受访企业供图

  扫码观看视频

  提到瓷,你会想到什么?

  也许是古老的手作场景:土坯旋、红炉炽,敲打、风干、火炼等程序依次展现;

  也许是瑰丽的传世文物:莹如玉、触生温,青花、粉彩、薄胎等技法争妍竞艳。

  千年之后,中国瓷业已突破人们的传统想象。5G基站、航天通信、医药卫生、新能源汽车……陶瓷新材料的身影频现众多高科技领域。现代化的瓷器工厂里,大大小小的机械臂、自动化的流水线、数字不断滚动的智慧大屏,构成一道道新的风景线。瓷业不单是“泥与土”的艺术,更是“光与电”的魔法。

  

  传统陶瓷焕新颜

  今天,陶瓷生产更有科技范儿。

  数十条白色的纹路,缠绕、弯折、向上,犹如枝蔓生发。乍一看,眼前器皿上层层叠叠的褶皱,仿佛是石膏或塑料制成。其实,这是一件实打实的陶瓷作品。

  “这是3D打印出来的陶瓷花盆!”同鑫陶瓷有限公司智慧制造中心负责人黄全德介绍,以前的陶瓷花盆多为圆形和方形,现在借助3D打印,硬、脆、易碎的陶瓷材料得以更好切割,造型设计的自由度更大。

  同鑫陶瓷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以“白如雪、明如镜、润如玉、透如绢”的白瓷最负盛名。乘新技术东风,县里许多传统日用瓷企业焕发新颜。

  “小时候在陶瓷厂里玩,不论穿什么颜色的鞋子,一趟下来全白了。”黄全德记忆中的陶瓷厂,遍地白色瓷粉,墙面被窑火烧得黑黢黢。2016年起,同鑫陶瓷进行工业升级,引进8条烧成窑炉、20条自动上釉生产线、多台陶瓷3D打印机等设备。厂房干净了,产能提高了,在成型滚压工艺环节,1人就能完成以往16个人的工作量。

  今天,陶瓷制品更健康。

  “别看外观就是一个普通的陶瓷盘子,它的表面其实有一层薄薄的银离子层。”谈起公司自主研制的“自灭菌”技术,重庆锦晖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稷一满是自豪。

  潮湿环境是细菌的温床。锦晖陶瓷历时3年、经上千次实验,研制出“自灭菌”陶瓷,可有效抑制附着在器皿表面的细菌。该技术对幽门螺杆菌的杀抑率达87.65%,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5种细菌杀抑率在95%以上。

  张稷一对记者算了笔账:“我们的陶瓷盘经过500次破坏性酸蚀检测,杀菌效果仍然显著,相当于家庭用清水洗涤10万多次。按一日三餐、一年365天计算,使用寿命可达91年以上。”

  今天,陶瓷应用更加广泛。

  无人质检室里,黄、白、蓝三色光噼里啪啦地交错闪烁。凑近一瞧,一个个微型元器件密匝匝地排列在圆形转盘上。只需1秒,每个零件的电性能测试数据实时传输至企业后台……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湖南省美程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生产的不是普通陶瓷,而是特种陶瓷。

  什么是特种陶瓷?区别于以天然矿物为原料的普通陶瓷,特种陶瓷以氧化物、氮化物等人工合成粉体为起始材料,在磁、电、声、光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能。它能“上天入海”,在机械、光纤、军工、航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被称为“中国特种陶瓷之乡”。这座山沟沟里的县城,交通不便,没有盛产瓷土的天然禀赋,但历经几十年发展,孵化出美程陶瓷、鑫星电陶两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新化电子陶瓷年产值达170亿元,年出口额稳定在4000万美元以上。

  “几千年来,中国人离不开陶瓷。陶瓷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市场材料,它可以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迭代,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新需求。”鑫星电子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曹建平说。

  求变求新闯难关

  千年陶瓷,如何重焕生机?答案在“创新”。

  创新,难在跟上市场需求。最初,鑫星电陶的产品只有单一的陶瓷气体放电管。后来由于政策调整,陶瓷气体放电管成为被淘汰的禁用品。一时间,企业陷入倒闭边缘。

  “市场上突然没有客户需要这款产品了。”曹建平回忆道。

  怎么办?唯有求变。鑫星电陶把目光转向温控器。彼时,日本企业在温控器陶瓷壳体的制作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鑫星电陶埋头钻研,研制出整体热压成型四角壳体技术。与日本原先分体制作再粘接技术相比,鑫星电陶的新技术优势明显:工艺产品质量一致性更强,成本管控更合理。

  “现在不光有温控器,还有金属化陶瓷基片、卫浴阀片、石英晶体谐振器等产品,种类丰富多了。”曹建平说。

  技术难关,是横亘在创新路上的又一道沟壑。“‘自灭菌’陶瓷在2021年初就有了第一批实验室样品,却迟迟未量产,就是因为颜色这个问题。”张稷一说,配方一变,釉色的美观度打了折扣:有细密颗粒感的“陨石黑”变为发乌的灰色,艳丽的“辣椒红”也似掺了水,变成稀疏的淡红色。

  如此一来,所有的釉料配方都要打破重置。“瓷的气韵,就是在高温之中也能保持坚韧。”看着窑火淬炼下的瓷器,张稷一告诉自己,耐不下心,就成不了形。随后,技术团队用了近3年时间反复试色。浅了,就一遍遍调;深了,再一点点校。最终,团队还原出每个釉色的最佳效果,于今年9月实现“自灭菌”陶瓷量产。

  在同鑫陶瓷有限公司,创新还体现在思维的转变。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打样报价、生产安排、标准运营等事务剧增,光靠人工管理已捉襟见肘。2021年起,同鑫陶瓷探索数字化转型,购置ERP、MES、WMS等软件。不过,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工厂里有很多老师傅,凭经验和感觉干了半辈子,在陶瓷工艺上是‘大拿’,而面对电脑和数据犯了难,一部分人不愿尝试新事物。”黄全德说。

  “对企业来说,设备、软件、服务都能买,人的旧观念却最难改造。”黄全德介绍,当时公司上下一遍遍学,一点点磨,老员工也慢慢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转型,同鑫陶瓷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从原来45天缩短到30天以内。

  扬帆出海续荣光

  瓷,在英文里和“中国”同音。千百年来,中国瓷随商船远航,“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如今,中国瓷以全新面貌扬帆出海。

  今年4月,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馆迎客。景德镇陶瓷、德化白瓷、醴陵陶瓷等知名品牌纷纷亮相。不少外商和嘉宾在精美的陶瓷产品前驻足观赏,并与展会现场的商家洽谈合作。在本届广交会上,仅湖南省醴陵市61家日用陶瓷企业的线上线下成交额就达4.3亿元。

  “在工艺方面,我们有底气。国内日用瓷的设计水平、配方能力和文化底蕴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先。”张稷一说。

  中国古瓷世界闻名,现代瓷企如何续写荣光?各家企业有自己打造品牌的“心法”。

  品牌出海,名声必须“叫得响”。“上世纪末我们刚起步时,网络不发达,每到一个地方只能翻电话黄页本,用这种笨办法开拓市场。”提及过去,曹建平仍历历在目。

  “拉客户太头疼了,我们主动出击,鑫星电陶是新化县第一个走出国门参加会展的陶瓷企业。”1998年,鑫星电陶首次参加国际会展,次年便成交了第一笔外贸订单,“只有500美元,但那时高兴坏了。”曹建平说。

  尝到甜头的鑫星电陶继续利用会展拓宽品牌影响力。现在,鑫星电陶是广交会、慕尼黑电子展等国际展览的常客,外贸订单占公司业务的20%,特种陶瓷远销美国、俄罗斯、捷克、斯洛文尼亚等地。

  品牌出海,还要“卖得俏”。“同鑫陶瓷刚开始走了一些弯路。公司外贸部的同事绞尽脑汁,希望将更多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图案、颜色、器型供外方选择,结果一个都没被选中。”黄全德说。

  是不是中外审美有差异?翻阅历史,曾畅销海外的中国瓷中,“纹章瓷”印有欧洲贵族、都市、团体的徽章,“缠枝纹”则源自伊斯兰文化。原来,中西融合是条路子!

  “我们选了一些国内少有人问津的款式给对方,没想到外商非常喜欢。”黄全德介绍,此后同鑫陶瓷的设计更加注重结合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并专门派设计师到海外花卉和家居市场调研。如今,同鑫陶瓷生产的花盆已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陶瓷”闯出“大市场”。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为1548万吨;中国工业陶瓷产值规模目前超1500亿元。无论是巧夺天工的展陈瓷、日常生活的家居瓷,还是科技感满满的特种陶瓷,中国陶瓷产业正加速提质升级,在千年窑火中淬炼新生。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