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名将傅正模之子:父亲在北伐“死人堆”中“死过一次”

发布时间:2024-11-23 10:57:09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珠海4月24日电 题:黄埔名将傅正模之子:父亲在北伐“死人堆”中“死过一次”

   中新社 记者 蔡敏婕

  2010年8月,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正在施工的宜(昌)巴(东)高速公路工地挖出约3000具遗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考证,挖掘现场是国民革命军75军预备第四师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阵亡将士公墓旧址。

《傅正模将军传》书中黄埔名将傅正模的形象照。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

  “那时预备第四师的中将师长指挥官,正是我的父亲傅正模。”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傅正模的幼子傅克刚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是因为这件事,促使他用三年时间,踏访湖南、江苏、上海、湖北、广东的历史档案馆、图书馆,“挖地三尺”查阅资料,并联系傅正模的黄埔同学后人,了解父亲背后的故事,最终汇集成书《傅正模将军传》。

  始于继承辛亥革命遗志,投笔从戎入黄埔历练,东征北伐九死一生,抗击日寇浴血疆场......“父亲奋斗的一生就是黄埔精神的写照。”傅克刚说。

  “实际上我查资料的过程,也像在阅读一部中国近代史。”傅克刚在写书过程中感受到黄埔军校学生信念坚强、团结不怕牺牲的精神,“父亲一生都在践行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的精神,这些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很大”。

《傅正模将军传》书中黄埔名将傅正模的形象照。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

  傅正模的父亲傅学知曾参加辛亥革命,受此影响,傅正模1923年考入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2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期间参加第一次东征。毕业后,留任为第三期招生工作人员。

  “我父亲曾经说过,那时候他们非常艰苦,在军营里面吃喝睡都很困难,而且大多学员一开始适应不了广东的气候,但是他们后来都克服了这些困难。”傅克刚称,傅正模在留校任教官期间,特别擅长于练兵,学生对他印象都挺深,“但是父亲的心一直在前线,因为他觉得只有拿出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去与敌人拼死做斗争,这才是热血青年”。

  经过再三申请,1926年9月,傅正模终于获批成为北伐军的一员,并参加奋勇队攻占武昌。“这是一支敢死队,成排的队员在城墙上刚刚爬上去,就会被敌军打下来。战争非常残酷,牺牲者无数。”傅克刚称,傅正模所属部队的士兵在两次登城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冒死登城。“他攀上云梯,一边督促后续士兵跟上,一边以手枪对准城墙垛口,随时准备射击冒出的敌人。”傅克刚说,就在傅正模准备登上城墙时,被敌击中,坠入城下。

  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人们才从“死人堆”中将尚有呼吸的傅正模寻救出来。正是因为“死过一次”,傅正模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若干年后,他率部参加过武汉会战,也参加了第六战区在武汉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傅正模与昔日黄埔校友陈明仁一同率部起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后携子女定居武汉,直至1968年病逝于武汉。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父亲穿着短裤,我趴在他身上玩,当时看见他小腿有两条沟状伤痕,很深,这么大的伤口看着很可怕。父亲告诉我,那是被日军机枪扫射留下的枪伤。”傅克刚说,“在抗日战争武汉会战期间传来父亲牺牲的消息,母亲悲痛不已,后来会战结束才知道是负伤经抢救活过来了。那段时期父亲率部奋战在抗日前线,与他一样流血或殉国的黄埔同学不计其数,他们都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黄埔精神。”

  这些年来,作为珠海市台胞台属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傅克刚联系和接待了很多到访的台湾同胞,向台胞台属宣传大陆的各项政策。“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从去年开始,我与在台湾的黄埔后人就开始期待建校百年纪念日能到黄埔军校旧址瞻仰。”

  傅克刚把父亲遗留下来的墨盒捐献给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墨盒上有我父亲的题字,上边写着保持过去之光荣历史。”傅克刚说,“我们作为黄埔同学的后代,更是要充分发扬光荣的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继承黄埔先辈的遗志,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保持过去之光荣历史。”(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