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23:26:13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网 广州10月10日电 题:黄埔教官董巽观之孙:祖父乐于奉献与黄埔精神一脉相承
中新网 记者 蔡敏婕
在黄埔军校旧址的一堵墙上,镌刻着黄埔军校第一至第七期全体教职员和学员的名单,董巽观的名字赫然在目。“当时看到爷爷的名字真的很激动,这些年我带着后辈们会到军校旧址,回顾爷爷在军校里的生活。”黄埔军校四期教官董巽观之孙董小麟近日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称,如同董巽观晚年积极参加社会工作那般,如今已退休的他也被聘为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为祖父和父亲曾经奋斗过的这片热土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1897年,董巽观出生于浙江,家门世代教书育人,他的父亲董宗善及往上追溯数代先祖均为浙江知名书画家,且擅长诗文,他也有相当的史籍研究和书画治印功底。
受五四运动影响,当时全国青年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彼时董巽观对社会有了新的觉悟,他写下《新偶像主义底下的青年》一文,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激发青年人思考。1924年,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到黄埔去”一度成为当时热血青年报效国家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追求和积极行动。
董小麟说,作为一名热血青年,20多岁的董巽观深感有必要改变当时的局势,在同为浙江人的邵力子等朋友的介绍下,他投笔从戎,加入黄埔军校工作。
董巽观加入黄埔军校后,军校为发挥他文人之所长,安排他到军校任校长办公室书记员,负责整理学校的档案资料等。那时,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后来,军校发现他在经济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特长,又安排他在庶务处负责后勤。
据嘉兴图书馆出版的馆刊《味书轩》纪念董巽观专辑所录之年谱,董巽观离开黄埔军校后,先后在北伐和抗战中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其间于1927年至1928年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庶务科,1928年至1931年在北伐军兵站野战卫生处,1931年至1933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等部门任职。
抗战胜利后,董巽观短暂返回国民党中央党部,1946年转地方工作,在安徽省财政厅任职至1948年夏天,随后辞职返乡。
董小麟回忆道,20世纪50年代后,董巽观返乡至浙江省文史馆工作,其间仍热心做奉献,包括捐赠家藏的文献书籍给有关机构,并义务为社会做了大量工作。
董小麟拿出一份董巽观的手迹,上边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应广州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邀约,董巽观整理了古代以来江浙一带关于水稻研究的史料,华农图书馆来函表达感谢并要向他支付劳务酬金,他亲笔回函表达谢绝之意:“我能为贵馆服务,精神极为愉快,类似这样工作各地托我做的我一律拒绝取酬,原因在于我每月由浙文史馆致酬耳”。
“这其中折射出的乐于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与黄埔精神一脉相承。”董小麟说。
在董小麟的书架上,有一本记录黄埔军校生活史的书,书内夹着不少小纸片用来记录重点。“爷爷在世的时候,我鲜有认真了解他的生平。直到10多年前,父亲逝世,我才感到了解先辈的重要性。”董小麟说,如今他的后辈回到黄埔军校旧址瞻仰,与此同时,他也向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捐献费用,用于黄埔军校历史文化宣传与研究。
在董小麟看来,加强两岸交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出力,是黄埔后人应有的职责。“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过程中,有两件事情令我难忘。”董小麟称,在1999年底,在他任中山大学教务处长期间,率队到台湾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赛区预赛,中山大学队勇夺该赛区冠军。“我认为这件事增进了台湾同胞对大陆高等教育的了解。”另一件事是他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期间,作为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贸名词审定委员,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牵头与台湾有关方面一起完成海峡两岸经贸名词释义的协调对接工作,这对于沟通两岸学者在相关学科范畴的中文规范释义上形成共识,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海峡两岸共同的中华语言文化血脉,持续深化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岸共同发展,而且有利于更好拓展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董小麟说。(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