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养老”成港人新选择 大湾区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加速

发布时间:2024-11-22 10:57:48 来源: sp20241122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俗相近

  大湾区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加速

  新年前夕,85岁的香港老人周志明在肇庆迎来了新生活。

  1个多月前,当他走进香港赛马会伸手助人肇庆护老颐养院(下称“颐养院”)时,目光便被门口的一棵棵大榕树所吸引。榕树茂盛的根须密如发丝垂直向下,奋力扎进泥土里。犹如离家的游子,对故土的无限向往。周志明祖籍揭阳,故乡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榕树,这是记忆里最美的乡愁。

  颐养院由香港伸手助人协会负责运营,2014年入选香港社会福利署推行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该计划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符合条件的香港老人在院舍的食宿、护理服务、个人照顾及基本医疗等费用,为轮候资助护理安老床位的香港老人提供在内地养老的新选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三地人员往来日益频繁。2023年岁末,粤港发布新消息,两地将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纳入更多养老机构。今年,大湾区养老产业将迎来进一步的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子阳 记者 吴晓娴 祁雷

  新生活

  回内地落叶归根

  2023年11月16日,从香港搭乘约1小时40分高铁,再转乘40分钟左右汽车,周志明抵达了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的颐养院。对他而言,广东是一片从未真正长期停驻,却始终萦绕在心间的故土。

  1938年,周志明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19世纪末,其曾祖父曾在广东积极参与救亡图存运动,后因受到追捕,漂泊至南洋落地生根。虽然背井离乡,对故乡故国牵挂始终刻在周家人心里。忆及童年,周志明一直难忘长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回家看看”的心愿,自小深埋在他心里。

  1957年,周志明回国来到南京学习俄语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俄语教师。1957年起的26年间,周志明在南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1983年,为了方便与还留在印尼当地的亲人相聚,他和妻女离开南京前往香港工作。

  因为割舍不下的情结,周志明定居香港后仍不时回内地走走看看。近些年,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血压、血糖和血脂不断升高,腿脚不再灵活,出行需要拄拐杖。不仅往来两地不便,独立生活更成难题:女儿们为工作忙碌,孙女们在国外留学。单是为了解决一日三餐,他都要颇费周章。

  进养老院成了一个现实选项。起初,周志明去看过几家香港的养老院,可只望得见天空一角的逼仄环境让他非常犹豫。恰巧,有朋友介绍了这家位于肇庆的颐养院。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回内地落叶归根的机会。

  经过几天试住,宽敞的院舍、静谧的环境、细致的照料,让周志明很快决定在这里长期住下来。

  最初,对于父亲入住内地养老院,家人们也有顾虑。每晚7点半,他大女儿都会准时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周末还会专程从香港赶来肇庆探望。

  “多亏了梁姑娘,我女儿才放下心来。”周志明指着颐养院工作人员梁晓华说。因为腿脚抬不高,又长有灰指甲,剪脚趾甲这样原本稀松平常的小事对周志明来说却非常困难。尽管周志明羞于开口,但注意到这个情况的梁晓华找来专用指甲钳,为他细心剪去了变厚变长的脚趾甲。

  听到这件事,周志明大女儿起初有些“吃惊”,“责怪”父亲怎么好意思让工作人员干这样的“脏活”。但看到父亲得到如此细心的照护,她又安心了不少。现在,她总和父亲打趣:“有什么问题,找梁姑娘比找我这个女儿还要靠谱!”

  新趋势

  “北上养老”成为港人新选择

  随着大湾区加速融合,不少香港长者选择“北上养老”。他们有的自行挑选养老机构入住,有的则通过“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来到内地养老。

  在颐养院,像周志明一样回内地养老的香港老人共有30多位。比周志明早1个多月入住颐养院的冼励志便是其一。

  每天清晨,82岁的冼励志总会吃上几口最爱的麦片开启新的一天,正餐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她总能“一扫而光”。补充好能量,她常和其他老人来到颐养院的露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打八段锦;或者慢悠悠下楼,在菜园和羊圈前晒太阳……在大城市“钢铁森林”中生活数十年后,他们很享受这里的慢节奏生活。

  港人到内地跨境养老渐成趋势的背后,离不开粤港两地的“双向奔赴”。

  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补齐,给湾区养老按下“加速键”。

  如今,“轨道上的大湾区”四通八达。每天,数百趟列车从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发出,直达大湾区内地城市,让出行不便的老人获益良多。冼励志说,想念亲人或需回香港办事的时候,她可以很方便地坐高铁返港。

  规则标准“软联通”不断完善,为跨境生活注入“润滑剂”。

  对于香港老人来说,来颐养院养老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了让他们更加适应新生活,院舍引入了香港的很多设计理念和标准。伸手助人协会营运总监朱可您举例说,颐养院特别注重人性化理念,如针对有的老人坐轮椅、有的手部力量不足等问题,院内灯控开关根据老人的高度和力度进行专门设计。此外,在香港经营养老院需遵守社会福利署的16项服务质素标准(SQS),香港伸手助人协会在颐养院采用了比SQS更细致的标准。

  同根同源“心联通”不断加深,给粤港老人搭起“连心桥”。

  粤港澳三地民俗相近。每逢传统节日,颐养院会为老人准备特色美食,如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等。颐养院还会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邀请当地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中小学师生相聚一堂,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更多温馨。

  来到颐养院后,周志明很快结识了一帮“老伙计”。他的“室友”是一位94岁的内地老人。尽管两人人生经历不同,但都讲粤语,都爱看球赛、拉家常,双人房里常欢笑不断。

  来内地养老,不仅让香港老人“老有所养”,更为他们打开了深入了解祖国的广阔视角——

  每隔一段时间,颐养院都会带老人走出去看看:在高要猫爪谷景区,感受马鞭草花海的浪漫;在肇庆市博物馆,触摸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在佛山祖庙,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前在课本或长辈口中了解到的祖国内地,那么近、那么真实、那么可爱,让这些香港老人们深深喜欢上这里。他们也会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亲人,让家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国家的崭新变化。

  新愿景

  迎接更多归家的“孩子”

  新趋势之下,不免潜藏新问题。

  对于香港老人来说,在内地如何更方便看病就医,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朱可您说,香港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受限、跨境医疗系统不联通等问题,让不少香港老人对于“北上养老”有所顾虑。冼励志举例说,她2023年11月底回香港做了心脏手术,后续还需要时不时返港复诊拿药。

  有关探索正在积极推进。比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龙岗区荔枝苑社康服务中心正在开展试点,允许符合相关资格的香港长者使用医疗券。在肇庆,颐养院和高要区人民医院开展合作,为入住老人购买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涵盖门诊、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报销额度最高达45000元。如果香港老人参与了“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他们的医保费用则由服务计划提供补贴。

  朱可您注意到,疫情前香港老人往往选择舟车劳顿回香港就医,如今得益于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不少香港老人开始接受在内地就医开药。

  对于老人来说,既要“老有所医”,也需“老有所依”。

  在颐养院,香港老人的年龄从70多岁到100岁不等。他们人生经历、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待得久了难免会思念在香港的亲人。

  如何填补他们的精神寂寞?不少老人直言,除了吃好喝好睡好外,他们渴望更多情感寄托,但这不只是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游历河山、制作非遗、创作书法、开展寻根之旅……业内人士建议,策划更多体现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文娱活动,让香港老人更有归属感。

  如何进一步扩大“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覆盖面,是另一个重要问题。2023年11月,广东省民政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同意就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开展进一步合作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双方共同指定的内地城市,共同选取由内地机构营办的养老机构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并推动落实相关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近年来正积极联动推进大湾区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目前,港澳服务提供者来粤兴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面已与内地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广东省内现已有7家由香港服务提供者开设或运营的养老机构。(南方日报)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