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4:25:14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网 北京4月6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陕西杨凌五泉镇毕公村,坐落着一座庄重大气的祠堂,这就是被海内外众多马姓族人当作宗族圣地的马援祠。
今年清明,马援受到海峡两岸民众的特别关注。
马援是谁?为何马姓族人认他为先祖?实际上,马援正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新息侯。一众流传千古的金句,都与他相关。
少年立志成大器
视频:马援是谁?“马革裹尸”原来出自他之口! 来源:中国新闻网
马援是彼时扶风茂陵人。这位战功卓著的名将,一生戎马倥惚,南征北战,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他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名言,读来至今令人荡气回肠。
他的先祖赵奢曾是赵国将军,号称马服君,后世子孙便以“马”为姓。
他从小就特别有志向,跟兄长们提出要去边郡垦田放牧,好好闯荡一番。王莽新朝末年,群雄并起,马援觉得割据陇西的隗嚣难有作为,便投奔了光武帝刘秀。
刘秀知道马援军事才能出众,很器重他,后来还封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也没让刘秀失望,到任后很快扭转形势,平定西羌。他很有谋略,恩威并施,“于是陇右清静”。
自此之后,马援多次率兵出征,如同开了挂一般,经常打胜仗。
有一年,征侧与妹妹征贰起兵造反,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命其统率大军,南征交趾。马援审时度势,大破敌军。
凭借显赫的功绩,他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功成名就之后,马援并没有就此安于享乐,而是继续征战,续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伏波将军马援雕像。陈文韬 摄据记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听到消息后,当时已经62岁的马援自请率兵前往征讨,皇帝怜惜他年老,开始没同意。
为了争取机会,马援披甲上马,英姿勃勃,一番豪气打动了皇帝。出征之前,别人来送行,他对友人说道,“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对于马援来说,年龄不是问题,生死无须畏惧,报效国家才是毕生的心愿,理当矢志不渝。
伏波将军是个“多面手”
如今人们提到马援,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的战功。实际上,这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有另外一面:严格治家,还贡献过不少名句,现在还经常被大家提及。
早年间,马援依靠聪明才智,积累起一笔不小的财富。但他并不看重钱物,并且坚持认为,人要是发了财,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也不过是个守财奴罢了。
于是,马援干了一件令众人大吃一惊的事情:把钱财分给别人,自己不讲究吃穿,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始终秉承一个观点,“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视频:清明时节,拜谒一代名将马援之墓 来源:中国新闻网
意思就是说,大丈夫要有远大的志向,处境越是窘困,意志就应该越是坚定;年纪虽然大了,志向要更高、劲头要更大。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脍炙人口,遂流传于后世。《滕王阁序》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不仅如此,另一个气势豪迈的成语“马革裹尸”,同样跟马援有关。据记载,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显然颇有韬略、胸怀大志。
还有诸多名句与马援有关,例如“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以及“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等等。
马援的确十分聪明,之前给刘秀分析战斗形势时,曾“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用米做成“军事沙盘”,把当前敌我形势讲得明明白白。后来,这场仗也打赢了。
他的才能不仅限于此。或许是因为曾以放牧为生,马援还精于骑术、善于相马,据说曾铸铜为“马式”,皇帝下诏,把铜马放置在宣德殿下,作为名马范式。
擅长打仗的马援,治家也不含糊,在外征战时,还不忘耐心教导侄儿,告诉他们必须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做人要谦虚低调,不要随便议论他人过失。
超强的军事素质,是马援能够取得赫赫战功的基础;种种名言和治家方略,则勾勒出了这位伏波将军的另一个侧面。
一代名将的家国情怀
从个人际遇来讲,马援的经历足以用“传奇”形容。
马援祠。陈文韬 摄他一生都在尽力报效国家。可惜的是,马援最后那次出兵并不顺利。由于种种因素,他生病了,但还是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观察敌情,见到此情此景,很多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最终,马援在军中病逝,用行动实践了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在波澜壮阔的一生里,他以报国为志,平叛安边,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彼时东汉政治局面的稳定带来极大帮助。
在他去世之后,人们以不同形式纪念这位知名度甚广的伏波将军,感念他的功绩,那些“伏波庙”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认为,马援少年时就有大志向,谦虚谨慎,晚年依然心系国家,这些都是他家国情怀的体现。马援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为后世崇敬。
岁月远去,精神不朽。马援以身报国的志向,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漫长的时光中,始终熠熠生辉,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