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河北德胜村:坝上乡村播种振兴希望

发布时间:2024-12-24 04:45:33 来源: sp20241224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民论坛网推出“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讲好神州大地广袤乡村的振兴故事。今天,人民论坛调研组带您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看德胜村如何念好“得胜经”。

  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土地贫瘠,气候高寒。过去,德胜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集体经济“一片空白”。

  2017年1月24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四九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总书记强调,要下好“精准”这盘棋,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近年来,德胜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坚持从培育队伍、发展产业、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村在种植结构、产业布局、人居环境、村民面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22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1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22万元,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干群同心,既有“领头雁”又有“新血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德胜村时的这番嘱托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化为了村党支部的实际行动。

  近年来,德胜村积极发挥村“两委”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将“两委”干部、党员队伍和致富能手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提升基层组织主动力、激发党员队伍原动力、铸造干事创业驱动力,在急难险重、大考大战中增强本领能力、打造过硬队伍。

  德胜村党支部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逐步将一批外出创业的能手、引领致富的好手选入村“两委”班子,实现老中青结合,村干部引领发展的“领头羊”作用进一步凸显。

  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关键是选好“领头雁”,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干在前面、走在前列的先锋模范作用。

  德胜村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和考核机制,开展实施“我是党员我带头”“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服务活动,提供“点单式”服务,把党员队伍打造成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急先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建设美丽乡村既需要“领头雁”,也需要“新血液”。德胜村采取选、建、育、管、用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打造各领域致富带头人,为村级发展和群众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徐亚茹大学一毕业,就决定返乡创业。她利用自己所学的中医专业知识,帮助村里发展药膳文化和康养产业,并在工作之余利用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在家乡建设中的点滴成长,讲好德胜故事。2021年,徐亚茹当选德胜村党支部委员,正式加入到村“两委”班子的队伍中,为德胜村的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产业带动,闯出致富新路子

  艳阳高照的张北草原,一个个马铃薯大棚和一排排光伏板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产业发展是推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治本之策。德胜村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聚焦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新路子。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德胜村具备种植马铃薯的优势。为鼓励村民积极种植培育马铃薯,村里吸引在外创业的刘贵荣回村带头发展微型薯产业,不断试验种植微型薯优质新品种,传授村民种植技术,成为村里有名的“土专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土豆也能做成大产业。

  为壮大马铃薯产业,在张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胜村争取项目资金558.9万元,建设占地300亩的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成育种大棚280个,并与大农种业、北京裕农、中国薯网等企业展开合作,开展市场化、标准化、网络化生产经营,实现了马铃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截至目前,全村已有180余户村民承包了大棚,每个大棚每年产出种薯14万粒以上,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打造品牌,德胜人还注册了“御富德胜”马铃薯原种商标,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还被评为厦门全国绿色博览会金奖,“山药蛋”成了村民致富的“金豆豆”。

  张北太阳能资源丰富。德胜村海拔1400米,年均日照3000多小时,适宜发展光伏产业。

  走进德胜村,可以看到一排排光伏板,这些被村民们称为“铁杆庄稼”,正是它们让村民们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

  一方面,德胜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450万元建成2座500千瓦光伏电站,年发电量75万度,每年集体经济稳定增收65余万元。另一方面,流转2600多亩荒山荒坡、草地等闲散土地,德胜村以市场化机制引进企业进行光伏电站投资,建成了一座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电站,土地流转和设备维护收益100多万元。在光伏收益分配方面,德胜村采取“公益岗位+特困救助+村集体事业”的原则,有效实现精准化、差异化分配。

  如今,低碳发展已成为德胜村的标签之一。2022年德胜村成为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基地。从上级投资建设到自主引进市场主体,从单一光伏发电到农光互补模式,德胜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加速村民绿色致富步伐。

  除了“金豆豆”和“铁杆庄稼”,村民的“土窝”也能成为致富的“金窝”。

  近几年,德胜村依托已有光草互补、德胜民居、微型薯园区等重点项目和采摘园、花卉带等生态基地条件优势,开始大力发展民宿旅游。

  村里引进德胜实业集团投资开发,统一规划建设139套二层楼新民居和46套精品民宿,由德胜乡村产业公司牵头,先后打造“德胜味原舍”“定制田园公社”“牧场美术馆”等独具特色的民宿小院,建成民宿样本房42套,同步发展以生态观光、农业科技展示、农光互补和民宿参观等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全村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直接收益60多万元,被誉为“京北民宿第一村”。

  民宿旅游成了村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德胜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德胜村形成了以马铃薯种薯种植、光伏、民宿旅游为主导,生态种养殖、艾草种植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产业带动效果明显,村民收入逐年增长。

  宜居宜业,展现美丽乡村新风采

  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德胜村还下功夫抓村庄的规划和建设。为实现“村庄美、环境美、乡风美”的目标,德胜村从规划时就坚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内外兼修,着力打造“颜值”与“气质”兼具的坝上美丽乡村。

  全村一手抓产业培育、一手抓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牵引、多元投入”的开发模式,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联村新建、整村搬迁、改造提升。

  与此同时,围绕功能提升,德胜村还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主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地下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配套等工程,建成幸福互助院、德胜印象馆、文化广场、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等文化服务设施。将乡村绿化美化纳入村庄规划统筹考虑、一体设计,坚持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种植金叶榆、松树、丁香、海棠等多种绿植,绿化率大幅提升,实现了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村风文明精神美。

  展现新农村风貌,不仅要关注环境整洁的“外在美”,更要擦亮文明尚德的“内在美”。

  近年来,德胜村依托道德银行和爱心超市,积极鼓励村民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和公益事业进行积分兑换,极大地激发了村民自力更生的内动力;依托“最美德胜人”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类典型选树活动,培育了崇尚文明的好风气,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漫步村中,白墙灰瓦、路阔景美,德胜村实现了美丽蝶变,村民的精气神大大提升。

  感恩奋进,扬帆起航。多年的发展让德胜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旅游重点村、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等多项荣誉。一个绿色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从“规划图”迈向“实景图”。(作者:人民论坛调研组,执笔:曲统昱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