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20:07:22 来源: sp20241124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3月20日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春分。阳光和煦、鸟鸣啁啾,大自然也更加“有声有色”。春和景明,在这个万物欣欣向荣的时节,春管、春耕、春种进入了繁忙阶段,一幅春耕备耕的壮美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3月19日,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施庵镇的小麦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里,数台高效节水喷灌机正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年之计 春耕由来已久
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之一,从“春分到,犁头跳”“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等农谚中可见一斑。
“春耕”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提及。《荀子·王制篇》中写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可谓古人端牢“饭碗”的智慧总结——在春季耕种,而后才有夏秋之收、冬季之藏。
在古代,春耕是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成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最早出现在唐代农书《四时纂要》中,讲的就是春耕的重要性。唐代开始,二月初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
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耕织图具有十分直观的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胤禛耕织图》册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插秧”“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浴蚕”“捉绩”“采桑”“攀花”等内容,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手段,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智慧的文字印证。
习俗延续 拉开春耕序幕
田畴染新绿,春耕正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孕育了丰富的春耕习俗。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于农耕时节的期盼,时至今日仍然在田间地头中流传。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在古代,耕牛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许多地区就有着“打春牛”的习俗。今年2月,江苏阜宁县举办第七届民俗庆典“打春牛、贺新春”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执礼官的主持下,一位“古代县官”带着乡民围绕“春牛”,执鞭打牛,提醒人们春耕即将开始,莫误农时。
“二月朝”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朝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10日,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二月朝”开耕节活动举行。在旷野春色里,瑶族“师爷歌姆”开启开耕祭祀仪式后,将“农家一宝”耕牛带到田里犁地,开启春耕第一犁,寓意一年最重要的春耕正式开启。
3月16日,西藏大部分农区迎来了春耕仪式。当天,在拉萨市林周县春堆乡春耕仪式现场,村民沿袭着传承千年的春耕民俗,手捧“切玛”(五谷丰登斗),唱起祈愿歌,互敬青稞酒。当铁犁翻开土地,身穿节日盛装的藏族姑娘边走边向地里撒播春天的种子,祈求新的一年丰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春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步。放眼春耕备耕一线,人们播种希望、辛勤耕耘,定能再迎一个丰收年。
(责编:王仁宏、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