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2:14:10 来源: sp20241225
“基础研究是科研链条的起始端,更是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日前在深圳召开的农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要积极抢抓这次产业变革机遇,突破资源环境约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突破农业领域的技术短板,究其根本是要在基础研究上做深做透,取得实质性突破,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以创新链进步带动产业链跃升。”吴孔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
“2013年以来,我院高水平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年均增长16%以上,以第一单位或通讯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发表论文51篇。多个学科达到世界前列水平。其中,作物、园艺、植保、兽医、资环等学科集群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作物功能基因组、动物疫病防控等主要学科领域论文专利等产出位居世界前列。重大原创性发现不断涌现。”吴孔明说。
源源不断涌现的新兴科技成果给农业领域带来了哪些改变,又如何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团队基于包含万份个体的预测数据集构建模型,并利用选择系数综合考虑多个性状,从而实现潜力组合的快速筛选。“利用这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望进一步实现水稻品种的杂交改良,实现对亲本材料的高效选育和配组,服务于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和聚合双亲优点的常规稻材料的创制和改良,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种质资源。”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发现了控制水稻种间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和水稻高产基因,破译了在国际上得到近百年关注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形成的遗传基础,支撑水稻高效育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团队阐明了H7N9等病毒生物学特性、遗传演化规律及其公共卫生风险,为禽流感病毒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团队破解了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机制,开辟了以种子栽培马铃薯的新方向。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进入世界农业科技第一方阵,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原始创新不足、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与挑战,要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竞争格局,加强协同创新,做到科研‘一盘棋’、创新‘一条龙’、服务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梅旭荣说。
为此,吴孔明说,要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打造“技术品种走出去、国外就地开展生产、初级与加工农产品运回来”的新型国际合作范式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