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90后”沪漂姑娘守护“家门口”的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1-05 02:03:18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网 上海2月7日电 题:“90后”沪漂姑娘守护“家门口”的非遗传承

   中新网 记者 李姝徵

  弹拨声声,其乐融融……龙年新春渐近,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浦东派琵琶传习所里,弥漫着别样“国风”年味。

  舞台上,十数名琵琶爱好者身着汉服,髻簪绒花,怀抱琵琶。舞台前,“90后”沪漂姑娘王睿琳手持曲谱,细细讲解曲目技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叮咚”声次第渐起。

在“琵琶艺术(浦东派)亲子汉服体验活动”上,一些家长也换上汉服,和孩子们一同演奏简单的琵琶乐曲。受访者供图

  琵琶艺术(浦东派)又称浦东派琵琶,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浦东派琵琶的区级非遗传承人,王睿琳4岁起师承于著名琵琶演奏家潘亚伯门下。大学毕业后,王睿琳应老师之邀,离开安徽老家来到惠南镇,致力于浦东派琵琶的传承与发扬。

  清乾隆嘉庆时期,南汇县惠南镇人鞠士林融合琵琶弹挑技法独创“鞠琵琶”,其传人主要分布在南汇县,活动范围延伸至江南地区,甚至远及京城。浦东派琵琶不仅是当代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其所演奏的曲目亦是民间音乐的经典。

  “2016年我刚来惠南镇时,发现这里的人大多不了解浦东派琵琶。”“家门口”的非遗演奏技艺却并不为当地人所知,“我想让更多当地人能够接触到浦东派琵琶。”王睿琳说。

  这位“90后”姑娘的“沪漂之旅”至今已7年有余。作为惠南镇浦东派琵琶传习所里的琵琶老师,7年间,王睿琳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学员,也参与、见证了浦东派琵琶在惠南镇的日渐兴盛。

  在此间官方的支持下,7年多来,惠南镇的浦东派琵琶传承呈现多点开花之态:一个区级浦东派琵琶传习所,多个镇级传承点,加之与数个当地学校合作开设的浦东派琵琶兴趣班。“只要想学,我们就欢迎。”王睿琳说。

作为惠南镇浦东派琵琶传习所里的琵琶老师,王睿琳正在为学员讲授演奏技法。任新月 摄

  夹弹、夹扫、并弦,大摭分,轮滚四条弦,锣鼓奏法……王睿琳怀抱琵琶,双手并用,展示浦东派琵琶的特色技法。武曲气势磅礴,文曲沉静细腻,指尖流淌出的乐声一时如急雨,一时如私语。“钢琴有88个琴键,古筝有21根弦,我手中的琵琶虽然只有4根弦,音色却千变万化。”王睿琳对观者说。

  “琵琶很美。不仅音乐美,古典的气韵更美。”“《十面埋伏》特别飒。”“我最喜欢《寒鸦戏水》和《阳春白雪》。”前来学习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分享自己体会到的“个中滋味”。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王睿琳在教授传统曲目之余,还尝试用浦东派琵琶技法演奏流行音乐。“比如,游戏音乐《赤焰之樱》就很适合用琵琶演绎,孩子们学起来也很有兴致。”王睿琳说。

  孩子们对琵琶的浓厚兴趣也感染了父母。在春节前举办的“琵琶艺术(浦东派)亲子汉服体验活动”上,不少家长也换上汉服,和孩子们一同演奏简单的琵琶乐曲。

  “平常看孩子练琴时简单的弹挑动作,轮到自己却如此艰难。”“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孩子之后学习琵琶的道路上,我会耐心陪伴,与她一起探索民乐的乐趣。”活动后,不少“宝妈”写下这样的感言。

  “非遗传承的根本在于人。”王睿琳说,要让非遗“活”起来,需要“支持的人、传播的人、学习的人,和欣赏的人”。数年间的学习,或许并不足以培养一位琵琶大家;传承数百年的音乐,却能拥有更多聆听和欣赏的观众。

  “有时我出去吃饭,或者在街上走一走,经常能看到背着琵琶的小朋友。”王睿琳说,每每看到这一画面,“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瞬间。”(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