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的尽头还是文化

发布时间:2024-12-21 13:53:04 来源: sp20241221

   【文艺观潮】

   继2023年暑期档票房超过200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同期最高票房纪录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24年元旦假期继续发力,交出15.33亿元票房的优异成绩。国产电影不仅整体票房表现突出,而且大多数作品都品质在线。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4年元旦档调查结果显示,元旦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3.0分,环比增长0.2分。参与调查的5部影片中有4部进入历史调查元旦档影片的满意度前十。再加上这几年涌现的《长津湖》系列、《流浪地球》系列、“我和我的”系列以及《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作品,也以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立体形象的角色设计、新奇震撼的视听效果,获得观众如潮好评。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国产电影质量和口碑整体跃升,其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强力支撑。观点一出,提振了我们通过构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促进电影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电影强国目标的文化自信。

  1.工业化不只是大制作、大投资

   业界对电影工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跑偏到匡正的发展过程。曾经,古装、魔幻等题材的“中国式大片”因投资体量巨大、主创阵容豪华、能够调动和支配更多资源,而被业界默认为是电影工业的典范。这类作品颠覆甚至重构了当时观众对国产片的传统认知,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获得丰厚的票房回报。一时间,大公司、大导演纷纷扎堆“中国式大片”创作,导致头部作品扎堆,生产结构失衡,使市场呈现“一头沉”的状态。部分创作者为了吸引舆论关注,片面地强调主创阵容、投资规模等工业化的外在表征,却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导致作品形式华丽、主题空洞、叙事不力、脱离现实,出现观众边看边骂、边骂边看的吊诡现象。

   这一情况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变。随着新人导演批量登场,电影创作群体迭代,电影界对电影工业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新一代电影人更加尊重电影的工业属性和产业规律。他们明白,不同于绘画或小说那种相对自由的私域化创作,电影文化创意和艺术想象的实施落地需要从项目调研开发、创意策划、拍摄制作到营销传播、发行放映、衍生收益,再到信息反馈和理论批评等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精细分工和协同运行。对于当下的电影导演来说,上千人的剧组能否及时用餐的问题,与选择哪家公司制作后期同等重要。前者涉及制片细节和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后者则可能影响电影最终的美学走向,它们都是一个完备精细的工业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对这些环节给予同等的重视,导演才能在资源高效配置的基础上集中精力聚焦创作,最大化地保证电影创意的完整性。也只有这样,市场才能涌现体量、题材、风格不同但品类齐全且质量有保障的作品,以满足观众多样化、高标准的观赏需求,就像2023年暑期档以及2024年元旦档那样,使电影生态呈现健康丰盈的状态。

  2.技术迭代颠覆电影生产流程

   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譬如有声电影、宽银幕、彩色电影、3D等,都催生了新一轮的工业生产模式重组。当下,基于数字化的电影制作也引发了电影工业的业态调整。随着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强大的算力能从云存储、云制作、云渲染等方面完善电影工业布局。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传统电影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开始向“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地面一组棚”的数字化影视基地转型,电影生产也从基于传统场景的电影拍摄转向基于数字语境的电影制作。这一改变给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甚至改变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的传统生产顺序,逐渐形成以实现最终呈现效果为目标,产业链各个环节实时配合拍摄制作的全新生产流程。

   在拍摄演员穿着宇航服在月球上的情节时,以绿幕为背景,但在导演的监看屏幕上,背景已经变成动人心魄的月球和宇宙画面……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很多视效镜头都是在绿幕前拍摄,进行现场合成的。这要求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充足:分镜组画出拍摄分镜头故事板,电脑视觉特效团队准备好合成所需的虚拟背景,现场视频管理团队负责将摄影组拍摄的绿幕镜头与预置好的虚拟背景实时合成,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精准拍摄。还有《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采用动作捕捉技术,让数字角色雷震子呈现出动作流畅、形象逼真的效果,让观众相信这个人物具有人类的情感。《长安三万里》里黄鹤楼白云千载等难度较大的场景渲染很多是在云端完成的。这些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电影人抓住了新基建的历史机遇,在以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支撑下,最大限度探索科技赋能电影工业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电影美学创新的可能性。

  3.工业体系建构以文化生产传播为旨归

   电影工业体系不仅成为电影生产、制作和传播等产业层面的有力支撑,更应成为文化层面提升作品情感共鸣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保障。建构中国特色电影工业体系,就要在分工专业、流程完备、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效能最大化的基础上,用可操作的、可复制的流程,助力作品艺术创作和发行推广,推动中国主流价值理念传播。

   “我和我的”系列、《长安三万里》等作品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前者为国庆档量身定制了三部作品,以系列化生产在思想主旨上保持一致。从“祖国”到“家乡”,再到“父辈”,银幕上的家国书写与国庆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形成呼应,传递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后者则以恢宏壮丽的场景、鲜明生动的角色、栩栩如生的细节、酣畅淋漓的节奏传递纯粹浪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将进酒”段落,画面大开大合,情绪几起几伏,想象雄奇,情感绵密,主创们运用电影工业手段为抽象的传统文化内容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特色电影工业体系的产物,既尊重电影艺术规律,又探索数字制作潜能,还注重夯实文化内核。

   电影工业的尽头是电影文化。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建成以文化生产和传播为旨归,以工业流程和科技手段为支撑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指日可待。

   (作者:张斌宁、金雯,分别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