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1:59:28 来源: sp20241206
在夏日的北京,毗邻地坛的书店里,每人手持一本《我与地坛》,以及印着“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字样的帆布袋。一场关于“重读”史铁生的分享会在此进行。
史铁生的妹妹史岚说,史铁生刚生病时一家人住在北新桥的前永康胡同,离地坛不远,后来搬到雍和宫大街26号,就距离那座园子更近了。
除了母亲,史岚也去地坛找过史铁生。“有时候他出去时间长了,家里人是不放心的,但是又不好说别去,就去看看,他踏踏实实在那儿就行了”。
数十年过去,如今在地坛,你依然能遇到很多“寻找史铁生”的人。
最近,作家潘采夫在地坛采风,早晨9点多钟就遇到5个00后中学生,拿着《我与地坛》在公园里到处走,说“寻找史铁生的足迹”。十几岁女孩脱口而出:“我自以为自己所受的痛苦,其实在母亲那都是双倍的痛苦。”
史铁生为何拨动了年轻一代人心中的“琴弦”?
“他始终用有温度的眼在看我们的生活”
“说到底还是作品好。”作家梁晓声认为,一位作家已经离我们远去,而他的作品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中有口碑,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一定是有一些理由的。
“重读铁生作品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铁生是天生拥有一颗爱心的作家,他始终用有温度的眼在看我们的生活,看他者。”梁晓声说,史铁生的文字“纯洁、温暖、爱、真诚、干净”。
提及《我与地坛》中有关母亲的描述,梁晓声说,他几乎可以想象所有的年轻读者,第一是都会共情,第二可能都会改变他们和自己父母的某种关系。“亲密的会更亲密,感恩的会更感恩,相反(不感恩的)也会学会感恩。”
“有一次铁生发现妈妈在找他,成心地、任性地没有应声,看着母亲,那时候在生病的情况下肯定心情也不好,但是后面又有一段话,他随即写今天的年轻人不要学自己,千万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能看到,作家和社会、和年轻读者通过文字沟通的时候,体现出他内心与人为善的情怀。”梁晓声感慨,人到了这个年龄,有时候会想到生死的问题。史铁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人在双腿不能行动之后,怎样对待文学、对待人生。
潘采夫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去地坛采访,是想体验一下年轻读者和史铁生之间的“连接”。
早上9点到地坛,潘采夫原本以为选错了时间,毕竟通常公园“早晨属于老年人,傍晚属于年轻人”。但是在半小时内,他遇到5个专程去寻访史铁生足迹的少年。“他们在14岁到18岁之间,有的对史铁生非常感恩,认为拯救了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有的因为课本里读过,对史铁生的文章有共鸣和好感。”
在朋友们心里和口里,重新回归
“读有些书,是希望阅读帮助我慢下来、静下来;但是史铁生的作品是需要我静下来、慢下来去阅读的。”今年20岁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孟令启是“铁生粉”,这位00后第一次读完《我与地坛》,被那句话狠狠戳中了——“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孟令启说,他是在一个生病的时间段“入坑”史铁生的。身体不舒服时,看不进去很多书和电视剧,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和自己有共鸣的作者”,因此“锁定”史铁生,读完后就“震惊”到了。
备战艺考的时候,孟令启和周围考生会读《秋天的怀念》。“当时我觉得文中情感很真诚,但是如果说《我与地坛》是一片森林的话,那这个名篇只是森林中的一片叶子,我从《秋天的怀念》去品史铁生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史铁生带给了我疗愈的感觉,生命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去克服的。”
《2024年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是该平台最受欢迎的作家,其中,00后成为最爱看史铁生的读者年龄段。
史铁生在互联网上的“人设”火爆、丰富起来。抖音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史铁生相关视频累计18.6万个,增长192%,视频总时长增长415%,总分享增加51%。“史铁生的顶级文笔”“余华聊到史铁生望着远方哽咽”“全网嘴替史铁生”等话题总能引发年轻人热议。
作家余华讲述的史铁生故事,在网上广为传播,有些还颇有趣味。比如史铁生参与一场足球赛,余华等人安排坐着轮椅的史铁生担任守门员,告诉对方队伍的学生“你们要是一脚把球踢到史铁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们踢死”。结果那场比赛学生们只防守,不敢进攻,余华等人围着对方球门狂踢,轻松拿下比赛。
孟令启认为,现在很多00后都去读史铁生、余华、莫言等,这股热潮有“跟风”的成分,但是去品读作品之后,发现“这股风吹到你心里”“你也会成为这阵风”。
潘采夫感叹,经常在某一个年代以为我们离史铁生远了一点点,但是很快就会发现你不得不再一次走近他。“因为当你意气风发的时候你可能离他很远,当你突然间有点不得劲了,有点困惑迷茫的时候,你好像又靠近他了。”
潘采夫感觉00后未必喜欢那种充满激情的文章,而史铁生的文字娓娓道来,是“对人生怀有善意和希望的平静文章”,很对年轻一代读者的胃口。另外,史铁生彼时的老友们经常会提他的名字,使得他频频上热搜。“所以,史铁生是在朋友们心里和口里重新回归的。”
年轻人和史铁生之间,是“相互寻找的过程”
梁晓声曾和学生们讲过:“人生好比数轴,有零度、负数、正数,我们大多数人坐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都在正数这里,在向前发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下子定到亿兆的长度,我们定得短一点,我们能实现。”
梁晓声说,史铁生原本和其他青年一样,在“正数”的位置上,充满了人生的自信和憧憬。“然而铁生有一天突然退回去了,人生向后退,超越了零度,进入了‘负数’的状态,他多么想和所有的同龄人一起向前!”
梁晓声说,史铁生是“几乎被定在负数的位置上”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死,这是我们很值得来读史铁生的一个重要角度。
对于史铁生的作品,孟令启坚持只读纸质书,而且会买两本,一本是崭新的,一本会写笔记。“我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写到上面,当我以后再去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当初看这本书的感受。”
在作家韩浩月看来,95后、00后读者与史铁生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寻找的过程。“年轻人在寻找说出他们心声的作家,作家的作品在流传时也在寻找新的读者群。”
“史铁生作品为年轻人看待人生、生命、命运,提供了诸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他的文章不仅具有文学性,还有实用性,史铁生把年轻人的心路艰辛先行走了一遍,读完史铁生后,年轻人能够更坦然、更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挑战。”韩浩月说。
在他看来,这几年的“史铁生热”,除了文学本身拥有的“粘贴力”之外,短视频平台作为媒介也发挥了作用。“新平台提供了新文化、新文学的扎根土壤。”
史铁生生前好友、评论家解玺璋认为,现在年轻人喜爱史铁生,是因为找到了契合点。
史岚提到,史铁生病后也曾“有过两年要死要活”,而后“战胜了痛苦、理解了痛苦”。解玺璋称,年轻人从史铁生处找到了一种共鸣:“你遇到一个什么困难或者问题,能够把最坏的情况想好,就可以坦然面对了,最坏的情况都能接受,还有什么事不能接受的?”
史铁生的作品还在影响今天的年轻读者,这也给当下的写作者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些启示。
韩浩月认为,写作者保持年轻的、学习的、创新的心态,就会不约而同地与年轻读者走到一起。在互联网与AI时代,00后群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进行以下几个层面的遴选:作品是否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大胆且精准地书写自我与社会?作品是否提供了鲜活的生命体验与人生经验?作品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书写鲜活生命体验与人生经验的作品,虽然有时候极度个体化,但愈是个体化,愈能触动整体人的内心,把一个人的极致感受与愿望表达出来,就会成为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想法。”韩浩月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实习生 吴一田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