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9:56:29 来源: sp20241116
家门口的“微养老”服务圈更近了【居家养老有了好帮手 养老服务越来越丰富】
一老一小是民生关切所在,目前,全市已实现社区养老设施100%、农村90%覆盖,初步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老年人可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助餐、助洁、助医和康复等服务,背后得益于不断夯实的社区养老服务阵地。
连日来,记者探访发现,社区养老设施为市民减轻了居家养老的担子,其服务内涵也更加丰富,从生理到心理多方位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居家“养老”越来越成为幸福“享老”。
老人来养老点像“上班”
“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是多数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20日,记者来到江岸区花桥街道科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约有150平方米,中午时分,已有老人陆续来领预订的午餐,记者看到,15元的套餐共有两荤两素一汤。
中心提供按摩椅、跑步机、投影仪、躺椅等设施。有老人外出买回食物,想在中心小坐聊天,还可把食物放在这里的冰柜暂存。
100岁的黄啟知爷爷在儿子黄天冬陪伴下,在小区慢走锻炼,两人转进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站长李丹君把老人喜欢的《参考消息》拿来,还送上放大镜。“不用放大镜,我也能看报,就是看得慢一些。”黄啟知爷爷自豪地说。
黄天冬说,父亲身体不错,老人希望有个人空间,一直独立生活。这几年,父亲年纪渐长,为了便于照顾,两代人开始同住。
黄啟知回忆,前两年,老伴还在时,一次不慎坐到地上。他想扶老伴起身,却没法完成,“电话一打,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很快就来人帮忙了”。身为家属,黄天冬感受到,这类中心对家庭养老帮助不小,为状态好的老人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地方,如果谁家老人有进一步需要,也能有照护师提供上门服务。
79岁的柳奶奶和街坊们围坐在一起,“每天来这里就像‘上班’,做下按摩、量个血压、聊个天,蛮快活”。柳奶奶说,这里为老人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无暇照料老人的上班族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
科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在社区服务6年。李丹君介绍,社区老人多,90岁以上的老人有50多位,百岁老人就有3位。为了方便老人,还会定期请来医疗机构的专家科普健康知识,“老年人的社会化需求,在于他们渴望交流、渴望有自己的社交圈”。
更多老人学在社区、乐在社区
“开在家门口方便,老师也教得专业。”几名在硚口区汉水桥街道社区教育学校(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学员告诉记者,老年学校一学期16次课程的学费只需要80元,作为老年人感觉很实惠。
去年6月,这所学校开学,运营一年多以来,报名学员越来越多。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就开在街道学苑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里。
除了老年学校,这一中心还设有康复室、日间照料室、助餐服务点等,户外平台将搭起凉亭,满足社区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在东西湖区吴家山街道开屏里社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常态。上周,中心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志愿者团队,科普健康知识,与老人共同制作手工艺品。
“参加了很多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社区温暖。”80岁的刘爷爷成了社区里的活跃分子,他告诉记者,身为老年人,多走出门交往能找回乐趣和自信。
记者了解到,下周,吴家山街道吴南里社区、田园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还将办起老年人运动会、非遗文化节等活动。
服务老人 探索更要有针对性
重阳节前夕,东西湖区吴家山街道杏园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组成小分队,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平日他们还会提供送餐、用药提醒、协助就医服务。
20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八旬老人王爷爷家中,由中心协调的志愿者正在王爷爷家做清洁。老人告诉记者,中心的护理员会携带体检设备,定期上门体检,“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安心了”。
硚口区宗关街道申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小楼就坐落在都市申新花园小区里,一楼场所主要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文娱活动。在二楼设置了日间照料床位,安装有烤灯、一键呼叫器等设备,可开展日托服务,由专业养老护理员进行照护。
“如有需要,家属可以早上把老人送来,下午接走。”中心负责人介绍,考虑到高龄老人出行可能乘坐轮椅,这栋两层小楼特意装上电梯。
目前,武汉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多是政府提供场地,引进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化运营。记者走访中注意到,运营方也在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寻求突破和改变。
晚晴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磊介绍,企业最近新增了24小时照护服务,近期签约的一项服务里,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家属希望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照护服务,“养老服务必须明确服务对象,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我们还在探索”。
“让老年人住在家里,吃在社区,乐在社区。”园博北社区书记王靖文感受很深,她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尽力解决日益紧迫的居家养老的综合养老需求,是辖区基层单位开展养老服务的好帮手。
记者刘晨玮 刘睿彻
《武汉晚报》2023年10月23日第5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