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2:51:38 来源: sp20250105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明确了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我们要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掌握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破解金融发展难题,不断提高金融发展质量,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深刻认识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取得重要实践成果、理论成果。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做好“八个坚持”,是我们党对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我国金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揭示了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必然性。必须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全面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赶在撤军前把流通在群众手中的“红军票”兑换回来,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在短时间内打赢“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保障了国计民生。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始终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从源头上拓宽了金融业发展空间。这深刻阐明了金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实体经济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国家强盛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好金融工作,不能“就金融谈金融”,更不能搞脱实向虚。必须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世界近现代史,重大金融风险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巨大。从20世纪80年代拉美主权债务危机,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经济衰退,使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毁于一旦。金融稳,经济稳。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通过金融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金融科技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但也可能带来网络安全风险、市场垄断、数据权属不清等问题。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守正创新。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为推进实体经济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支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入手,更好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金融开放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20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总资产从不到30万亿元跃升到超过450万亿元,大约增长了15倍。同时要看到,金融开放始终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表明,越是开放就越要重视安全。必须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不断增强我国金融开放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开放。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当前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际货币金融环境快速变化,主要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后遗症”加快显现,我们必须以“稳”为基点,以“求进”为目的,踏踏实实做好金融工作,切实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
科学把握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不断增强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能力,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实践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纵观世界历史,大国崛起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以及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4家银行和1家保险公司被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从规模上看,我国是金融大国,但从竞争力特别是控制力上看,我国离金融强国还有差距,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服务国家大局的担当和作为,是对金融发展作出的精准定位,必须深刻理解把握。
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金融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确保“经济—金融”循环畅通无阻。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更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矫正资金要素配置扭曲,提高金融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以“三个着力”作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必须聚焦“三个着力”。一是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要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完善机构定位,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强化金融市场规则建设,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三是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机构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市场,提升我国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准发力点,针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养老需求、数字转型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要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一方面要做好对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支持,推动养老产业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另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金融风险传导性强、影响面广、危害性大,要以高效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二是处置好重点领域风险。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三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系统掌握策略方法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做好金融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掌握其中蕴含的做好金融工作的策略方法,切实提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能力。
注重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一方面,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趋势,正确判断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态势,稳步推进金融改革,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以金融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注重服务导向。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资金产生于社会再生产。可以说,金融起源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源自于服务实体经济。注重服务导向是让金融回归本源的重要策略方法。要强化金融“服务属性”,引导金融主动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强化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以及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支持,主动完善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
注重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金融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出发,聚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金融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促进经济金融循环畅通。当前,进一步夯实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既要加快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责任落实和问责制度,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又要保证金融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注重底线思维。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隐患仍然较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明确底线、守住底线,把握发展主动权。密切关注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全局性、系统性影响的国内外金融领域风险挑战及潜在因素,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应急处置重大风险能力。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加强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和战斗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强化使命担当,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