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创新“三维三度”志愿服务模式

发布时间:2025-01-05 03:35:02 来源: sp20250105

  青岛大学校园风景

  青岛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创新实践志愿服务为小切口,纵深推进机制创新,在做实项目、做优体系、做强文化上下功夫,建立“三维三度”志愿服务新模式,推动高校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以做实品牌项目为点,着力提升实践育人高度

  党史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美育课、音乐课、阳光体育课……三年间,每逢寒暑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勤县张骞社区的孩子如期与线上支教的老师相会。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七海公益”云支教平台的课程也越来越丰富。

  青岛大学牵头建立“七海公益”云支教平台,组织发起“让爱飞跃万水千山”鲁喀专项支教志愿服务。项目包括线上、线下两种互动教学方式,聚焦引资源、强师资、提兴趣、显特色等目标,采用“1+2+3+N”模式提供素质教育、社会援助、特色课程等多项服务。在云支教的服务平台,志愿者的特长、特点信息像“菜单”一样面向注册的受助学生公开,受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各方面的需求“点单”真正适合自己的志愿者提供服务,实现靶向教学、精准施策。

  “我们鼓励志愿者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实践,学校也积极整合资源,将服务成果与个人成长相融合,打造‘志愿服务、课业发展、竞赛实践、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实施‘实战化’育人,贯通青年成长通道。”青岛大学团委志工部部长说。

  学校孵化的“七海公益”云支教创新创业和红旅项目,项目成员获奖比例100%,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先进典型——全国最美志愿者、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全国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等荣誉,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以深化联动格局为面,着力拓宽实践育人广度

  紧紧围绕贴近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优势和目标,青岛大学坚持在志愿服务机制改革创新上啃硬骨头,锚定微观层面获得感、保障力不足,宏观层面灵活度、品牌化不高等问题,着力丰富实践载体,健全参与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打造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一体三翼”解决方案,探索实践育人“有效”和“发展”的交融落地。

  学校组织发动校级团属学生组织、学院(部)学生会(研究生会)和若干班级团支部有生力量“搭班子、结对子”,组建临时团支部,采取项目制、责任制、平台式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思政”“志愿服务+学习”等主题活动,将思想引领课上在实践育人第一线。依托临时团支部,在全校范围内成立“青岛大学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志愿服务品牌,将文明督导、漏检排查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化为品牌内涵,同时明确项目责任分工与考核机制,促进实践育人落地更具成效。

  “针对同学们的志愿服务,我们通过‘校院官方媒体+志愿者自媒体’的宣传矩阵和‘固定骨干团员+非固定招募团员’的成员矩阵共同探索共青团网络阵地思想引领新合力,让同学们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基本实现团员青年、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全面融合。”团委副书记。

  以党建带团建为主线,着力挖掘实践育人深度

  青岛大学在充分把握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打造成围绕党建抓团建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统一要求和分类实施相结合,重点活动和项目组织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党建带团建的路径优化方案。校院(部)两级党委书记带队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培育了“行走的课堂”党团协同育人项目等品牌,不断创造实践育人新动力。

  除了“三下乡”实践,青岛大学形成了“返家乡社区实践、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等“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对学生就近就便安排,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以“青廉”“青创”等“青字号”主题实践+专题实践+自主实践的形式,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近年来,青岛大学不断结合中心工作和育人要求,在各类社会实践中设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科创竞赛专项,推动与科创关联的实践对接,通过社会实践衍生出的项目、产品10000余项,包括创青春等全国大赛金奖等,引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实现“五成”育人目标,不断推动实践育人内涵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信息来源:青岛大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