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纪》女主角名字读音惹争议,“蔓”字究竟该咋念?

发布时间:2024-11-25 19:38:33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北京10月20日电(刘越)日前,由曾舜晞、田曦薇主演的古装轻喜剧《田耕纪》正在热播。男女主携手智斗极品亲戚,种田经营发家致富的新颖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剧情令观众津津乐道之余,却有网友发现了盲点——“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好像整个剧组都把女主角的名字读错了吗?”

  “连蔓儿”的“蔓”究竟怎么读?

  在《田耕纪》中,女主角“连蔓儿”家住十三里营子,是老连家第三房的女儿。而剧中无论是男女主演,还是连父连母等一众配角,都称呼其为“连màn(音同曼)儿”。

  有网友提出,“蔓”是多音字,为何剧组偏偏把它读成“màn(曼)”音,这是否符合人物设定?

  通过查阅《新华字典》APP,记者发现,“蔓”除了màn音,还有mán(音同瞒)、wàn(音同万)两个读音。mán音使用较少,指某种草本植物芜菁,可排除。而“蔓”作(wàn)时意为细长能缠绕的茎;作(màn)时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蔓草、蔓延”等。

新华字典app截图 《新华字典》APP截图

  根据《田耕纪》剧情设定,连家是农耕之家,人丁兴旺,喜欢用花花草草给女孩取名,连蔓儿的堂姐分别叫连花儿和连叶儿。不少观众认为,从这朴素的取名方式可以推导出,“蔓儿”的含义应更偏向“茎叶”,读音为“wàn(音同万)”更合适。

  不过,也有观众反驳,既然“màn(音同曼)”也有“藤蔓”的本义,为什么不能读màn呢?

  对此,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小组授权专家陈永聪向记者解释,在语义的角度上看,màn和wàn并没有差别,但在文读、白读上有些区分。

  “按过去的习惯,文读用于书名,白读用于口语,人名一般用文读。现在màn还能使用在蔓草、枝蔓这种偏文化的词中,可以提供文读的佐证。”陈永聪解释道:“wàn一般都是单字作语素或成词。所以màn是文读,wàn是白读。如果想贴合古代背景,那文读的感觉肯定更好。”

《田耕纪》剧照。图源《田耕纪》官方微博   《田耕纪》剧照。图源《田耕纪》官方微博

  不过,陈永聪强调,如果“连蔓儿”的人物设定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女孩,那么使用文读“màn”的可能性更大。偏偏《田耕纪》以宋代乡野田园为背景,那么“蔓儿”是小名且白读“wàn”的情况也客观存在。

  遇事不决,不如回到问题的起点。《田耕纪》改编自小说《重生小地主》,原著中是否能找到线索?当记者登陆起点中文网,点开原文的第一章节,赫然出现了作者特意标注的这么一句话——

  “这个小女孩名字叫做蔓儿,蔓是瓜蔓的蔓(wan,第四声),今年只有十岁。”

《田耕纪》原著《重生小地主》原文截图。截自起点中文网   《田耕纪》原著《重生小地主》原文截图。图源起点中文网

  原来早已在故事的一开始,谜底就清晰可见。那么既然原著已有标准答案,为何该剧主创团队仍旧选择使用màn音?

  为此,记者联系了《田耕纪》编剧金媛媛。金媛媛回应称,“感谢批评指正,按照连家女孩起名的规律,‘蔓’确实应该读作‘万’字的音。”同时,她坦言:“剧本只是文字版本,作为编剧我没有参与制作,影视化后的读音还是和制片方沟通比较合适。”

  随后,记者联系《田耕纪》剧方,截至发稿暂无回应。

  甄嬛、楚雨荨、令狐冲,他们的名字你读对了吗?

  《田耕纪》并非个例。

  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女主角“楚雨荨”的自我介绍至今还被互联网津津乐道: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xún)。

  编剧曾以一段母女对话来塑造“楚雨荨”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妈妈,我名字里的荨,是不是荨麻草的意思啊?”“对,这个名字还是你舅舅给你起的呢!”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主角口中“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顽强荨麻草应该念“qián”而非“xún”。据《现代汉语词典》,“荨”字作“xún”时指荨麻疹,即一种皮肤病,并不适合用作人名。

《现代汉语词典》app截图   《现代汉语词典》APP截图

  而被许多人奉为“神剧”的《甄嬛传》同样产生过类似的争议。甄嬛入宫参加选秀初见雍正帝,皇帝发问,“甄嬛,哪个huán字?”

  甄嬛答道,“嬛嬛(huán)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

  “嬛嬛一袅楚宫腰”出自南宋词人蔡伸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描绘了一位柔弱纤纤的女子形象。然而演员却念错了这首诗中“嬛嬛”的读音——此处“嬛”字意为轻柔美丽,应该念“xuān”(音同宣)。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给了‘嬛’四个读音,huán这个音被解释为女子名,按这种情况,一般名从主人,其实不算错。”陈永聪向记者解释:“但从名字出处来看,肯定是暗合xuān,(演员)就是念错了。”

《甄嬛传》剧照。图源《甄嬛传》官方微博   《甄嬛传》剧照。图源《甄嬛传》官方微博

  陈永聪感叹,影视剧行业需要在读音和遣词造句上做到更严谨,因为“大众传媒影响力太大了”。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纪晓岚的‘纪’公认是张国立带歪的。”

  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首播于2000年,影响了几代人。据新华字典,“纪”字作姓时有且只有一个读音“jǐ”,但大众常常跟随影视剧,将其误读成“jì”。

  不仅如此,影视剧中主人公姓名因多音字而声调有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金庸著作《笑傲江湖》中,男主角令狐冲的姓“令狐”本应读líng hú,但多数影视剧都读成了lìng hú;女主角任盈盈的“任”正确读法应是“rén”,常常被误读为“rèn”。

  金庸和古龙在这一点上,真可谓“难兄难弟”。《绝代双骄》中,大侠燕南天的“燕”作姓时应作“yān”,但也总是被不同演员读成yàn。

  影视剧误读现象对汉字传播有弊无利

  无论经典老剧还是当下新剧,频频出错的误读现象令人深思。有网友提出,这不仅显露出了主创团队的“不够走心”,更有误导社会大众的风险。

  “有朝一日,‘瓜蔓’是否会和‘给(gěi)予’、‘铁骑(qí)’一样,向民间读音倾斜呢?”

  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龙麟。汪龙麟指出,影视剧作为文化娱乐媒体,在编剧、演出上必然要严谨,“公众表达要尽量少出错。文艺作品能够影响大众的判断,总是出错对汉字的传播是有负面影响的。”

  但另一方面,汪龙麟也强调,影视剧的读音谬误对汉字的传承传播影响有限,因而对于此类现象,不必过于较真。

《田耕纪》剧照。图源《田耕纪》官方微博   《田耕纪》剧照。图源《田耕纪》官方微博

  “我们应该用包容宽容的心态视之。出现的错读多是多音字,偶尔出错对于行家尚且难免,何况演出人员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把每个字都读准写准,对于并非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演出人员来说,要求太高了。”汪龙麟举例,在中国古代戏曲演出中,常常有错字出现,如元人杂剧把演出时的角色名“婆儿”写成“卜儿”,就是为了识字不多的演员而改的。

  “即便出现读错音,也无伤大雅,只要剧中人物演的合情合理,些许小错也不会影响人们对人物的评价。演员能够把人物演得逼真动人就行了,知道这方面错误的毕竟只是少数人群,大多观众只注重剧情和人物。”

  对此,陈永聪持相同意见。他认为,观众不必杞人忧天:“汉字的读音确实一直在变,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地变。官方的承认不是盲目的,从来都是讲理据的。需要被广泛接受,且在学术上说得通,才可能考虑改变一个字的读音。即使再多人接受把‘包’念成‘棍’,它也不太可能成为正式读音。”(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