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1 23:40:20 来源: sp20241211
中新网 海宁11月2日电(张煜欢)“我的人生就是用一部部电影‘摞’起来的。过去这40多年我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为村民放电影。”一笑起来眼睛便眯成一条缝,一聊起电影就打开了话匣……对于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沈士电影放映队队长徐九斤而言,是“热爱”与“责任”,支撑着这数十载的乡村放映电影之路。
图为徐九斤。受访者本人供图近日,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的2022年度“最美乡贤”学习宣传活动公布名单,扎根故土、播撒乡村“影像种子”的徐九斤位列其中。
一个人撑起一块银幕。40多年来,徐九斤用胶片和光影为乡村百姓留下美好的时代记忆,35万公里的风雨兼程,一个人的不懈奔走,他用电影之美照亮了和美乡村的精神共富之路。
20世纪80年代前后,全国各地纷纷组建了流动电影放映队。有些摄影基础的徐九斤被选入了当地的沈士文化站,成为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
“那一年我22岁,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放电影居然会成为陪伴我一生的事业。”徐九斤说。
两根毛竹,一块白布;机器一亮,万人空巷。在那个年代,拷贝是极为稀有的资源,一部电影拷贝要在几个村子之间进行“接力式放映”。热情极高的村民会争着替放映队“跑胶片”。每到一处,围观的村民就会自动让出一条道,高声喊着,“片子来了,片子来了!”
徐九斤向记者回忆,当时的露天电影票价一两分钱。那时,他拿着30元钱一个月的固定工资,就靠肩上一根扁担,挑起100多斤重的设备,走上几十里土路。至今他还记得,自己放的第一部电影是《保密局的枪声》;放得最多的电影是《少林寺》,一连通宵放了许多天。“虽然累,但我很享受被那么多村民围着的那份快乐,看见大家看电影时脸上映射出的光芒,我很自豪。”徐九斤说。
但随着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在开放浪潮下,电视机不再是一件“稀罕物”,一时间,露天电影也风光不再。由于电影放映场面不再热闹,电影放映队也纷纷解散。在此背景下,徐九斤的不少同事纷纷改行,原本热闹的电影放映队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当时徐九斤的妻子劝他,“要不把这些(放电影的)东西卖了吧,开个小工厂,还能赚点钞票。”但热爱电影的徐九斤,还想再“坚持一下”。
三年后,电影放映逐渐让徐九斤入不敷出,于是他只能顺应潮流办起家庭工厂。但在办厂之余,他并没有停下放电影的脚步。只要附近百姓有需求,他就骑着摩托去放电影。
“我逐渐意识到,优秀的电影对于农村老百姓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我还是要把电影在乡村继续放映下去。”感受到心中热爱与肩上责任的徐九斤,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四处筹钱买了几台放映机、几大箱电影拷贝胶卷,成立起了一个人的放映队——“九斤放映队”。
此后,他总给农村敬老院里的老人免费放电影,将一些经典的好电影送到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农村老人中间;他还给在杭海城际铁路施工的工人放电影,让大伙儿的业余生活充满欢声笑语,不少工友高兴地说:“在工地上看电影还是头一回。”
徐九斤在放映电影。受访者本人供图2003年前后,国家开始大力鼓励农村放映电影,徐九斤的“事业”也迎来“第二春”。2006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放映综合试点省份,浙江农村大地上的“影像种子”破土而生,茁壮成长。
在时代春风下,徐九斤的放映范围也逐年扩大,从海宁延伸到了周边的嘉兴桐乡、杭州余杭甚至宁波等地,从村里到学校,从企业到敬老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总行程已超过40万公里,共放映3万多场电影,观众达700余万人次。
为了让一代代村民真切了解到电影发展背后的故事,2015年,作为乡贤的徐九斤还在当地建起了一家民间电影收藏馆——九斤电影珍藏馆,场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免费向公众开放。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会陪着父母走进九斤电影珍藏馆,触摸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也为父母寻找儿时观看露天电影的美好记忆。
这位农村电影放映员40余年对乡村电影的坚守,也打动了电影圈内的众多艺术家。202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首届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在海宁许村镇科同村举行。郭凯敏、刘劲、江平等一批电影艺术家,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电影文化,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农村电影放映员也来到现场,银幕之光照亮了乡村的夜晚。
40多年来,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但徐九斤对在乡村放映电影的热忱之心始终如一。
“这次能入选‘最美乡贤’我十分荣幸,未来我会把这一荣誉当成新的起点,发挥好乡贤的正能量,继续丰富乡村文化精神生活,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只要有一个百姓爱看电影,我都会继续放映下去,无怨无悔。”徐九斤说。(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