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纪录保持者杨绍辉无惧失败

发布时间:2024-11-21 15:59:13 来源: sp20241121

  “中国马拉松最近发生了什么?”杨绍辉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人。

  在1月7日举行的厦门马拉松,两届厦马男子冠军、新晋中国马拉松纪录保持者杨绍辉被问及国内选手全面提速的原因,他给出“精神”“训练”“环境”3个答案。

  “经历了新冠疫情,大部分运动员都憋着一股劲儿,去年回到赛场,能量才得到释放;多年赴国外训练,训练质量明显提升;马拉松赛事繁荣,商业化模式更加成熟,高水平运动员可以得到更多支持,少一些后顾之忧。”在杨绍辉看来,正是大环境提供的“安全感”以及运动员主动跳出“舒适区”,才促成了“中国马拉松纪录一年被破两次”的罕见现象。

  去年3月无锡马拉松,何杰跑出2小时7分30秒夺冠,并打破了任云龙在2007年创造的全国纪录。而以2小时7分49秒的成绩夺得亚军的杨绍辉也推开了尘封16年的门,同样达到了2024巴黎奥运会男子马拉松的成绩标准。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出现在12月3日福冈马拉松赛上,他跑出2小时7分09秒的成绩,将何杰新创造的全国纪录再提高了21秒,而杨绍辉也成为国内唯一两次跑到“207”的运动员。

  2022年12月,世界田联公布了巴黎奥运会的达标标准,男、女子马拉松项目的达标成绩较东京奥运会均有大幅提升,其中,“2小时8分10秒”的男子马拉松达标线本身已超过了当时由任龙云保持的全国纪录。“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杨绍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提及,“如果你想参加奥运会,就必须打破全国纪录。”有教练问他是否有信心达标,他说了4个字“你们放心”。

  “我不想巴黎奥运会的马拉松赛场,中国队没人参加。”当奥运达标成绩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杨绍辉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训练量、训练强度都要上一个档次,平时跑强度可能会按70%或者80%去跑,但去年都到了90%以上”。但他透露,真正让他敢于作出承诺的原因在于2020年南京马拉松,他曾跑出过2小时8分56秒的成绩,尽管成绩最终因比赛设置违反世界田联规则被取消,“但我有这个实力”。

  2020年,杨绍辉差点儿提前结束职业生涯。当时,正在全力备战的他不得不进行肾结石手术,术后整整休养了42天,“那可能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当时刚好出成绩,却被要求从头开始”。他讨厌看着队友训练、自己只能干着急的感觉,于是恢复训练后,他从跟着女队跑10公里到逐渐能跟上大部队,只用了3个星期。而年底的南京马拉松,他意料之外的发挥,则让他重拾信心,为今后的蜕变埋下伏笔。

  杨绍辉得到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但比赛当天,日本札幌天气炎热,中国队员的状况都不太好,杨绍辉成为第一个冲线的中国选手,获得第19名,也创造了中国马拉松奥运历史最佳战绩,可在他眼中“这个成绩并不理想”。因此,他对巴黎奥运会“比较有想法”,预设2小时10分以内的目标“有机会触碰前八名”,前提是从准备到比赛“要把它当作最后一场比赛来对待”。

  通常42.195千米的马拉松赛道多为坦途,但杨绍辉的人生马拉松总是一副要翻山越岭的姿态。

  一开始,“山”就是地理概念中绵延不绝的屏障,杨绍辉的家乡大理巍山被藏在云南哀牢山的褶皱中,17岁那年,杨绍辉通过两场比赛让自己走出了大山,一场代表学校、一场代表县城,这个此前从没有接触过长跑的少年最终包揽了3000米和5000米的冠军,从而被大理体校教练看中,并经过一年系统训练后进入到省队。

  中长跑一直是云南的传统优势项目,从大理刚到昆明时,令杨绍辉惊讶的除了食堂丰盛的饭菜,还有其他选手过硬的实力。“之前跑场地赛基本上出不了前三,但到了昆明,很多女孩儿我都跑不过。”他有一种被群山环伺的感觉,难以突围,“别人是全国冠军,我是县里面的冠军,我以前比赛都是遥遥领先,到这里,我天天跑最后一个”。

  当杨绍辉还在情绪落差里徘徊,国内中长跑领军人物董国建主动伸来橄榄枝,成为小将杨绍辉的室友。“董哥特别自律,一开始,我还会打打游戏,但他晚上10点就睡觉,我怕吵他,也慢慢养成了这个习惯。”杨绍辉发现,每次训练,对于教练布置的跑量,董国建只多不少、要求更高,“他在生活上和训练上都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看见希望”。尤其董国建在2019年参加柏林马拉松时创造了2小时8分28秒的个人最好成绩,“让我们在震惊之余,也敢往更高的成绩去想”。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井喷,为中国选手创造了更多比赛机会,但在一段时间内,非洲选手在马拉松世界的统治地位让中国马拉松运动员或多或少存在“心理枷锁”。 杨绍辉记得,自己刚到昆明训练那几年,重要赛场上的前三名都是非洲选手,“我们也是近些年才开始和他们‘掰掰手腕’,有机会竞争,甚至赢下比赛”。

  信心的建立离不开多年外训的积累。在中国田径“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下,包括杨绍辉在内的一批运动员得到了赴非洲接受高水平训练的机会,和他们一起训练的不乏基普乔格、贝克勒等世界顶尖选手。“我本来以为像基普乔格这样的传奇跑者会很高傲,但他既亲切又低调。”杨绍辉记得,一起训练时,看见他们速度掉下去,基普乔格会跑到身边鼓励他们向前,“他还会用中文喊‘加油’”。

  科学的训练方法延长了运动员逐梦的脚步。秉承“人类无极限”的信条,39岁的基普乔格仍在挑战极限,而37岁的董国建也始终保持较高竞技水平,刚以2小时10分38秒的成绩打破厦门马拉松中国籍选手纪录。“搁5-10年前,中国的马拉松选手在30多岁就该退役了,但他们让我看到,只要你想练,年龄不是问题。”31岁的杨绍辉决定跨出舒适区,“努力把我们和世界顶尖选手的差距缩小”。

  跨出舒适区的关键在于“别怕跑崩,别怕失败”。和大多数中国选手一样,以前的杨绍辉更看重“稳”,“怕最后顶不下来,一开始就要保存体力”,但现在的他更追求成绩的突破,“从鸣枪的一秒就开始全力以赴,难受了就咬牙顶过去,实在跑崩了就下次再来”。

  让杨绍辉印象最深的是无锡马拉松。跑到36公里时,他感受到了极限,大腿、手臂、腰似乎已经不受控制,“3分钟的配速跑出了五六分钟的感觉”,他在40公里时一度想要放弃,好在内心的博弈和拉锯让他耗到了终点,“还剩50米,我看到终点的计时器,才意识到自己破纪录了。”他回忆,当时满脑子都是怎么坚持完赛,没有一丝力气去瞥一眼手表。

  不再打安全牌,意味着会常与失败为伍。从2012年开始从场地赛转战马拉松,坚持了5年,杨绍辉始终在第八名到第四名间徘徊,后来进入前三名的机会变多,可成为冠军的机会很少。可在他看来,今年的爆发背后离不开无数次“错过”,“我已经失败了太多次了,所以我不怕失败,即便这次没跑好,我不怕下次再来”。

  本报北京1月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