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5:46:22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开封11月4日电(记者 左雨晴) 九曲黄河十八弯,最后一弯,在河南省兰考县。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经让兰考人民长期饱受水涝、风沙和盐碱之苦。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焦裕禄来到兰考,带领当地群众广植泡桐,整治“三害”,用生命在这片土地谱写出精神的赞歌。
如今的兰考县,更在一代代兰考人接力奋斗中,追随焦裕禄精神,甩掉“穷帽子”、换上“新衣裳”,“三害”横行变成了天蓝水绿,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外出逃荒变成了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堌阳镇徐场村:泡桐树成为“致富树”
时境变迁,泡桐蔚然成林。
彼时,泡桐防风固沙,成为治理兰考风沙灾害的“功臣”;现在,泡桐又凭借成材快、木质疏松、声学性好、共鸣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的“致富树”。
在兰考县徐场村,当地良好的桐木资源,让徐场村发展出一条以传统手工技法生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徐场村共有106户628人,其中95户都以生产制作民族乐器为生。”讲解员李梦晨表示,从古筝、古琴、琵琶等民族乐器,到琴弦、筝码、琴包等配套产品,徐场村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堌阳镇徐场村一处家庭琴坊的琴室。 左雨晴 摄走进一处琴坊,工人师傅正认真地为半成品古琴进行水磨。李梦晨告诉记者,制作古琴的音板,需要成长15-25年的泡桐树,伐掉后存放30年再进行加工,而一张完整的古琴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这一批古琴基本上都是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栽种的桐树成材后做出来的。”她说。
据了解,徐场村年产各类民族乐器10万多台(把),年产值达1.8亿元,其中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的年产值就达到6000万元。“基本上每个乐器作坊都开设了线上网店,每天下午多家快递物流都会上门服务,到村内接收村民向全国各地寄发的民族乐器,村民足不出村就实现了民族乐器的生产销售。”
惠安街道何寨村:“梨果之乡”推动“美丽经济”
除利用桐木资源外,兰考人民还因地制宜,走出了其他乡村特色产业。
在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造林治沙、整治“三害”时,何寨及周边村民在治沙过程中注意到何寨及周边地势低洼,经过多番尝试,发现种植梨树更为合适。自上世纪60年代起,这里开始种植梨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万亩梨园”。
“2014年到2017年,我们把道路拓宽了,开始规模化种植梨树。2022年,村里建起了梨综合加工厂,群众每亩地多增收1000~2000元钱,产量提高后,每亩地达到1万元左右收益。我们的梨也由群众拉出去卖,到现在的客户到田间地头采购。”何寨村党支部书记卞启龙说。
何寨村村容村貌。 左雨晴 摄据介绍,何寨村在依托科技支撑提升鲜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引进梨果深加工项目,规模化生产梨膏、梨酒、梨醋、梨膏糖等,延伸梨果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何寨村还将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一户一韵”的特色布局,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型,依托万亩梨园,打造融“吃住行玩乐购”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农家乐、美食街、采摘园、风情民宿、亲子游乐、研学旅游等产业业态,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