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2:18:48 来源: sp20241123
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端午假期,位于北京的民族文化宫游人如织。代表史前文化大交流成果的马家窑陶壶、出土自新疆的铜币、元朝发行的纸币实物中统元宝交钞……一件件文物从历史深处走来,记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赏。
“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留言簿上,一句句朴实真挚的话语,诉说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走进群山环抱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一栋栋漂亮的住宅矗立乡间。
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自然条件恶劣。30多年前,年轻的卓嘎扛起玉麦乡乡长的担子,从此数十年如一日,以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卓嘎对祖国最澄澈的爱。如今的玉麦,道路畅通,屋舍俨然,群众生活幸福。“日子好了,更要听党话跟党走,当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有国才能有家,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卓嘎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此为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
——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推动多个省区市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评价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和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出土的陶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西南民族大学的课堂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师龚梦川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通过对比不同地区陶罐花纹,学生们直观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随着今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出版发行,西南民族大学教师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切实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我们要切实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龚梦川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部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政策规划,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豪、更加自信,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米粑粑制作体验、点篝火、打歌……夏日里,云南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里游人熙熙攘攘,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里感受民族风情、体验民俗文化。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但这里曾经却是“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后来,经过‘草改瓦’、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我们的佤族群众住上了宽敞又舒适的房子。”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见证了司莫拉佤族村的蜕变,“在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支持下,这些年我们还加强了村内道路硬化,建起了大米粑粑加工厂,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子越来越好。”
司莫拉的巨大变化,是广大民族地区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的政策措施之密集、扶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大凉山间,坚固的钢梯铺就悬崖村的“神奇天路”;彩云之南,民族地区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贺兰山下,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民族地区着眼民生福祉、致力民生改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补齐民生短板。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1亿元,重点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随着一项项扶持政策和资金项目落实落地,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20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诸多民族团结的动人佳话:‘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的氧心森林浴道景区,导游芦旺正带着游客在中华文化育道上行进。
阿尔山地处祖国北疆,林业资源丰富。2012年“挂锯停斧”后,许多伐木人实现了向“护木人”的转变,越来越多人端上了生态饭碗。在阿尔山,民族团结标识与旅游景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深感受到“东西南北相承一脉、中华一家其乐融融”的浓厚氛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各民族携手并进,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球场上角逐激烈、活力四射,观众席上锣鼓喧天、欢呼不断。这个夏日,在贵州台江县台盘村,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正火热举行。
比赛间隙,民族歌舞、流行歌曲等表演轮番登场,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各个民族的参赛球员们在球场上一起拼搏、挥洒汗水,来自全国各地的宾客共聚一堂、其乐融融。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哥哥嫂子最近有什么困难吗?需要什么帮助尽管开口跟我讲。”近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干部陈飞又一次来到了结亲户乃司丁·克里木家中。唠家常、话情谊、谈发展,他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在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2019年,陈飞与乃司丁·克里木结对认亲,在相互关心、往来互助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都是一家人,要一代代相亲相爱下去。”乃司丁·克里木说。
中华一家,情深意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动人场景,在全国各地处处可见。在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上,几十对公益性慢火车开行,重点面向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保障了各族群众工作出行、求医问诊、走亲访友等需求;在云南大理洱源县郑家庄,汉、白、彝、藏、纳西、傣、傈僳7个民族170多户人家和谐共居,各族群众手足相亲……2012年以来,全国已累计命名205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已经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学校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推动各民族文化更加创新交融;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在“六一”之际参加“石榴籽祖国行”主题队日、“向国旗敬礼”等系列活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近年来,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持续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向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02 版)
本报记者 李昌禹 刘博通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