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彩陶人的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4-11-14 23:40:24 来源: sp20241114

  一把黄泥,一双巧手,在匀速转动的旋转盘带动下,不一会儿工夫,一件彩陶工艺品的泥胎就成形了。看似简单的操作,阎建林已孜孜不辍36载。

  64岁的阎建林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居民。“从我记事起,爷爷和父亲就在制陶。”阎建林笑着说,“现在,两个儿子接过‘接力棒’,从事陶器制作。”

  在定西,热爱陶器的人都知道阎建林。他不仅是甘肃省级陶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凭借精湛的制陶技艺,重现史前马家窑彩陶的精细和柔美,成为传播马家窑文化的“使者”。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年,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而得名。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代表。

  阎建林说,幼年时期,他所在的河口村窑头社就以制陶闻名当地。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传授下,他很快成为临洮县制陶能人。

  三十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临洮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看中阎建林的制陶技艺,问他愿不愿意为文化馆复原几件马家窑彩陶制品。“复原马家窑彩陶并非一件易事。”阎建林说,马家窑彩陶制作技艺没有史料记载,民间也缺乏复原成功案例。

  为了重现马家窑彩陶的精美,阎建林多次走进博物馆和各地马家窑文化遗址现场,并购买大量关于马家窑文化的书籍,反复研究马家窑彩陶的器形、图案、制作技艺。

  “当时,经过手揉的泥料,在拉坯成形后,总是开裂、变形。”阎建林说,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用脚踩揉的方式,可以有效排出泥料中的气泡,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解决了开裂、变形的问题。

  没有绘画基础的他还专门学习了彩绘。“当时没有相机,自己只能到处走访各地遗址、博物馆,将各类器形、图案深深印在脑海。”阎建林说,通过反复练习,才逐渐掌握要领。

  烧制是制作彩陶最关键的一环。“烧制的方式至关重要。”阎建林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他发现传统土窑用柴火烧制出来的彩陶,在胎质和色彩上更加接近古彩陶。

  阎建林研制彩陶三十多年,马家窑文化深深影响了他三十多年。“出土的那么多马家窑彩陶,饰纹精美,器形多样,独一无二。”他说,这些彩陶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年前,每一件文物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激发了他继续传播马家窑文化价值的动力。

  如今,陶器制作技艺已传授给两个儿子。相比自己潜心摸索研制,小儿子闫小虎在彩陶制作技艺方面,更胜一筹。

  在阎建林爱人李玉桃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彩陶雕塑作品的视频和图片,这些都是闫小虎在兰州、定西、天水等地制作的彩陶雕塑作品。“比起他爸,他的彩陶制作、图案绘制等技艺更精湛。”李玉桃说,闫小虎平均制作一件彩陶工艺品花费的时间,比父亲多一倍。

  今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闫小虎说,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今后彩陶技艺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他要把这精美的彩陶制作技艺不断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据新华社电  记者范培珅、王朋、何问)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