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T型战士”的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27 11:02:04 来源: sp20241127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组织机务军士开展“一专多能”训练。曾家齐摄

“一专多能”训练中,“老师傅”带教“新徒弟”。曾家齐摄

“一专多能”的“加法”看似简单,但只有加准加实,才能真正发挥效力

大漠星夜,飞转的天线,“凝视”着云端的一场空战训练。

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内,一级上士、操纵员郝恒凯打出一套巧妙的操作“组合拳”,目标空情被快速锁定。

令人惊讶的是,郝恒凯的本职岗位是另一型号雷达的操纵员。能力的拓展,源于去年上级组织开展的“一专多能”训练。

当时,按照上级要求,旅里筹划遴选一批优秀军士,帮助他们在精通本职专业之外再修一门新专业。通知下达后,郝恒凯的心里掀起波澜:选修新专业,用处有多大?新专业如何选?与郝恒凯有同样困惑的官兵不在少数。

遴选动员会上,站长的一席话让大家慢慢理清了思路:好比是“1+N”,这个“N”,既是个人的战位规划,更是单位的整体设计,一定要加在急需岗位上、加在部队短板中。

为此,他们通盘考虑,按照值班编组、雷达装备、专业岗位和个人特长,精准规划参训人员“加法”中的专业种类。

“平时掌握更多装备的操作方法,战时才能有备无患。”最终,郝恒凯选择在雷达装备型号上做“加法”。

“过去,‘一专多能’训练是亮点做法,现在是基础工作、系统工程。”西部战区空军机关一位处长介绍说,只有强固“1”,精选“N”,才能培养出本职岗位的“专才”和跨界岗位的“通才”。

本职岗位该如何强化?拓展专业该如何细化?对于部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西部战区空军机关业务部门广泛调研,针对不同兵种部队的任务特点,提出了以职责、型号、岗位为能力分界的“1+N”模式,科学探索完善“一专多能”训练——

整合专业职能,便于拓展能力。以备战必需、打仗急需的新型力量和主战岗位为重点,从精选达标参训人员、精准制订“多能”目标、精确找准短板弱项、精细规划方法路径等4个方面入手,挑选出一批优秀军士,规划能力成长路线图。

明确跨界岗位,便于统筹落实。按照“时空不冲突、工作量均衡、个人意愿与组织需要结合,专业能力和兼职岗位结合”的原则,明确“一专多能”岗位基本要求,确保路径规划合理、专业搭配科学,通过“分工+分担”方式,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实现模块编组精简优化。

优化培训鉴定,便于孵化技能。对于获得岗位资格认证的军士,他们要求每半年在兼职岗位履职不少于30天,在强化本职专业的基础上,有效锤炼“多能”本领。

“只有着眼作战体系需求,延展官兵能力边界,实现战斗员即插即用、战斗单元弹性编组,才能推进作战效能整体提升。”西部战区空军一位领导表示,“一专多能”的“加法”看似简单,但只有加准加实,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一专多能”的重点不在“多”,而在于“能”

对地导某部下士、发射号手王政文来说,电工是一个“天天见面”的专业。每次执行任务,只有等电工班联通电源,他才能开机。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影响战斗反应时间。

王政文曾想:如果自己学会电工技术,一旦遇到特情,就能“自给自足”,不必“苦苦等待”。可当他翻开专业书籍,如同“迷宫”般的电路图,瞬间打消了他“跨界”的念头。

“随着实战化演训不断深入,不少官兵都有拓展能力的需求,缺少的恰恰是成长的土壤。”西部战区空军机关业务部门领导介绍,为此,他们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会同不同兵种部队业务部门,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组织各专业骨干力量,自主制作理论教学动画、拍摄操作教学慕课、引入新技术研发模拟训练平台;采取捆绑结对、以老带新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跟班见学、实装操作、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交叉互换训练……

阶段性训练结束后,他们将考核成绩优秀、通过资格认证的官兵,统一纳入“一专多能”人才库,引导他们继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适应新情况。

去年,地导某部开展“一专多能”训练,王政文主动报名电工专业。机关为王政文安排了专门的带教师傅,他跟着师傅从基础电路知识学起,一步一步深入钻研。

有了成长的土壤,更要深耕细种。今年初,某旅组织“一专多能”训练考核,多名军士因本专业考核不合格,被暂时取消参加“多能”培训资格,转入本专业强化补差训练。

该旅作训科科长介绍说,这些军士为追求“多能”而忽视了本专业的训练,出现了“一专”没训精、“多能”也没练好的现象。

为杜绝这一情况,他们明确规定:官兵在本专业考核中未达“优秀”标准,不能参与跨专业培训;获得跨专业参训机会的官兵,必须合理选择专业,避免“贪多嚼不烂”。

“‘T型战士’的这一横一竖,都要练扎实,练出真本事。”谈及此,西部战区空军一位领导说,“一专多能”的重点不在“多”,而在于“能”。

某旅下士、操纵员陈国亮,去年参加“一专多能”训练,最终通过考核。然而,前不久的一次演训任务中,陈国亮的“战场成绩”却不理想。

痛定思痛,陈国亮分析原因:“一专多能”训练时,只注重了理论考核内容的学习,装备操作没有反复锤炼。置身演习场,复杂战场环境带来的冲击,让他感受到训练中没有遇到过的“无力感”。

为了让“多能”真“能”,陈国亮结合演练任务和战场要求,反复摸索操作技巧,主动申请担负战斗值班,进一步掌握了空情处置方法,实现了“多能”的成功跨界。

“一专多能”立起实战标准,才能历练出战场管用的“多面手”

前不久,某旅机动雷达分队千里跃进参加演训任务。在快速机动部署中,上级对人员、车辆数量规模给出限制条件,急需骨干人员应急补位。

该旅人力资源科立即依托“一专多能”人才库,挑选出三级军士长赵卫超执行任务。具备多型雷达操纵能力和车辆驾驶资格的他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情报分析任务,还补位驾驶、雷达操纵岗位,取得优异成绩。

“‘一专多能’不是简单多学几门专业,而是要在战场上发挥补位增效的作用。”一位基层指挥员说,“如果一个人学习的两门专业,在战斗进程中,运用时间节点高度重合,那么他的‘一专多能’实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西部战区空军机关业务部门,记者看到了多张“一专多能”军士人才培养使用效果图。这些效果图区分不同任务性质,详细列明了各类任务中哪些岗位可以补位,哪些编组可以优化,以指标化、数值化的方式,将“一专多能”的需求呈现得一目了然。

一次,某旅突然接到临机任务。他们根据任务性质,快速抽组出一支由“一专多能”军士组成的小分队执行任务,人员数量较以往减少了一半。

减了员,效果如何?任务结束后,现场指挥员反馈:各岗位人员相互补位、紧密配合,作战效能得到提升。

无独有偶,在地导某旅一场演练中,一台导弹发射车的发射号手被判“负伤”,雷达操作号手及时补位,顺利完成导弹发射并命中靶标。

“一专多能”训练效果如何,战场是最终考官。西部战区空军机关业务部门领导说,“一专多能”立起实战标准,才能历练出战场管用的“多面手”。

“从发展趋势看,军事人员亟待走出能力单一化的局面;从军士队伍建设看,单兵多能适配多岗,单元聚合、效能整合完全具备客观条件。”谈起“一专多能”训练的发展方向,这位领导感触颇深:有机整合岗位职能,合理压缩兵员配备,以单兵复合能力提升推动战斗模块编组精简优化,才能实现少量兵力胜任更多任务的目标。

前不久,西部战区空军出台了多份关于“一专多能”军士发展方向、使用方法的配套措施,明确了军士技能鉴定考核评价、使用管理、奖惩激励和容错免责等制度,确保“一专多能”军士人才培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好举措激活人才培养一池春水。记者在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采访中了解到,该旅近年来已有80%军士通过“一专多能”训练,成长为多岗通用的“多面手”。(何军强 周雷 杨进 胡勇华)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