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3:34:20 来源: sp20241221
【中甘特稿】杨翠兰:盛开在榆中北山的“百合花”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狄东阳 宋芳科 高正武
12月13日中午,兰州榆中贡井镇吕家岘村阳光正好,杨翠兰和家人张罗着把公公搀扶到窑洞门口晒晒太阳。贡井镇位于榆中北山,属于黄土沟壑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很多人家还有开窑而居的习惯。
中午时分,杨翠兰给公公和家人准备了臊子面。让公公按时吃饭,是杨翠兰这个60岁的儿媳妇每天最上心的事。
杨翠兰的公公韦正明生于1923年,是一位百岁老人,现在的生活基本靠儿媳杨翠兰打理。最近老人身体状态还不错,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到院子里走走,但是前几个月,老人生了一场病,卧床不起,都是杨翠兰精心照料,翻身按摩、端屎端尿,几个月下来,一个褥疮都没有。
“前几个月,把我也吓坏了!家里只要老公公在,我都还是个孩子。”杨翠兰如是说,往事也一幕幕涌上心头。
分不开的家 长嫂如母
“我们再不能连累你们俩了,我们分家过!”1988年,公公韦正明提出分家。
那一年对于杨翠兰一家来说是多事之秋,婆婆因癌症去世,小叔子和小姑子尚未成年。
“我公公就是怕连累我们,所以提出分家,婆婆患癌花光了家里少的可怜积蓄,还借下了外债。”杨翠兰回忆当时的场景,如果他们分家单过,不用承担外债,也不用照料一大家子。
“分家了,我晚上睡不着,小叔子、小姑子没成年,公公也不会做饭,我是轻省了,一大家可咋办?”杨翠兰说,她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公公是为他们好,可是谁想公公的难处。
“我嫂子和我哥都是骑着车子往我们学校送面粉,山路崎岖,很多时候他们其实是推着车子走,每次到学校嫂子都累得满头大汗。”小叔子韦军仓到现在都清晰记得嫂子去他们学校送面粉的情况。
韦军仓初中、高中都在夏官营就读,所需伙食由家人送去面粉,再换成学校的饭票。1983年,杨翠兰嫁进家门后,就承担起给小叔子韦军仓送面粉的任务,从贡井到夏官营几十公里山路,杨翠兰推着车子风雨无阻。
“我就想嫂子不会不管我们,分家的第二天,嫂子又来给我们做饭,家没分成。”韦军仓开心嫂子又回来了,可是他也清楚,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他吃的白面,都是全家节约下来的。以嫂子的勤劳精干,分家单过日子一定会更好。
吃着家里省下的白面,然而韦军仓的高考之路并不顺利,第一年考试落榜了。想想嫂子每次辛苦送面,韦军仓懊恼难过,家里发生了那么多事,他还在学校吃闲饭。
“我给嫂子说,我不想上学了,想帮家里干活。”韦军仓说,他不想上学,没想到一向和蔼的嫂子突然严肃,告诉他哪里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可是复读一年后,韦军仓又落榜了。
“我就觉得太对不起嫂子,想想嫂子推着车子送面的背影,我就无地自容。”韦军仓说,学业的失败和自责压得他喘不过气,还是嫂子坚定支持他,说他学习底子好,一年考不上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总会考上的。
1990年,韦军仓考上了石河子医学院,毕业后又入伍,开启了不同的人生。
“长嫂如母。”如今已经定居新疆的韦军仓说起嫂子杨翠兰有太多感激,如果没有嫂子的坚持,就没有他的今天。
迈过去的坎 不离不弃
“你娘家出事了,赶紧过去看看!”2005年的一天,在嘈杂慌乱的人群里,杨翠兰得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娘家弟弟、弟媳在干活时出了事故,不幸去世。
自从小叔子考上大学,杨翠兰一家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变好。眼下,杨翠兰的儿子到了考大学的关键一年,家里又出来这么大的事。
“我着急忙慌跑回娘家,3岁的小侄子在炕上哭,侄女也才7岁。”看着两个侄娃子,一下就把杨翠兰拉回了现实。
孩子太可怜,小小年龄就没了父母,虽然按照政策可以送孤儿院,可是杨翠兰于心不忍,她是孩子的姑姑,不能让孩子们小小年龄就失去爱。
“我们把两个孩子接过来吧,就算困难咱们再熬几年,以前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杨翠兰的丈夫韦军满率先开口。
“我特别感谢我的丈夫,我当时就想把侄子、侄女接过来,可是这边也是一大家子人,总要征求家人的意见。”多年过去后,杨翠兰说起这事都很感谢丈夫。
因为突然的变故,杨翠兰的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受到刺激不能正常生活,杨翠兰从此两头跑,给母亲洗衣送饭。她原本想着如果没办法,在照顾母亲的时候也照顾好侄子、侄女,不想丈夫早就猜透了她的心思,把孩子们接过来一起生活。由此杨翠兰成了五个孩子的“妈妈”。
“我的孩子我管的很严格,侄子、侄女我舍不得说,只是原则问题才说呢。”杨翠兰坦言,她太爱两个孩子了,总感觉他们的人生缺少什么,只有尽力弥补。
如今,杨翠兰家的五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杨翠兰觉得终于没有辜负离世的弟弟、弟媳。
“我原本打算把岳母接过来一起照料,可是岳母在老房子里有太多的念想,还好在一个庄户,翠兰这些年跑上跑下忙碌,把两位老人都照顾的井井有条。特别是我岳母精神不好,都是翠兰带着瞧病,尽心侍候,慰藉老人苦楚的晚年。”韦军满如是说。
2016年,杨翠兰的母亲去世,老人虽然经历太多苦楚,但是在女儿、女婿的照料下走的时候没有留下遗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如今,百岁的公公是杨翠兰最亲的长辈,杨翠兰尽心服侍,弥补着生活中那些遗憾和无奈,自己也迎来的儿孙满堂的时代。
不屈的人生 百合花开
在家,杨翠兰照顾老人无微不至;在外,她辛勤劳作,用辛劳付出先后供出6名大学生,而和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榆中北山,兰州百合的主产区之一。当这颗致富的种子初到北山扎根时,杨翠兰就敏锐发现了价值。
2001年,杨翠兰在村上第一个试种百合。为了种好百合,杨翠兰专门到村上流转土地种百合的西果园农户处打工学经验。
百合好不好,种苗很重要,为了得到好苗子,杨翠兰白天打工干活,晚上还去帮忙收拾百合子种。对方看杨翠兰热心好学,就送了许多种苗,解决了资金难题。
兰州百合,花开九载、集天地之精华,一朝出土,自然天成身如玉。虽然结局美好,但是等待漫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付出。
杨翠兰说,通过几年努力,她的百合种苗有保障,百合也能年年换茬挖,比种小麦、玉米收入高,村民们看到效益,都想学着种植。
“我公公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在他的教育引导下,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作为党员,带领群众一起致富是光荣的使命。”杨翠兰说,多年来,公公乐观、有担当的人生都是她的榜样,有能力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帮助其他人。
在杨翠兰的带动下,吕家岘村韦永红、魏居孝、常梅等多户家庭开始种植百合,如今百合和药材已经全村村民最重要的收入。
由于杨翠兰热心能干,被村民推荐当选村妇联主任,带着全村的“半边天”一起加油干。
百合价格有高有底,但无论何时,杨翠兰都劝乡亲们认准的事情就要坚持下去,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了让百合有更好更稳定的收益,杨翠兰又在村上率先开办合作社,还投资30万元建设了百合保鲜库,不仅存放自家百合,还帮助村民保存百合,让大家在出售百合时有更多话语权。
目前,杨翠兰家流转土地种植百合保持在80亩左右,今年百合价格好,收益非常不错。
“我觉得,明年百合价格应该继续保持高价,因百合种植有周期,前几年百合减少造成的减产不会很快弥补。”杨翠兰无意间向记者分析百合价格走势。
杨翠兰儿子韦伟笑着说:“母亲做啥都爱学、爱研究,这几年都成百合‘专家’了。”
杨翠兰预估,明年种百合的群众会更多,百合种苗也会涨价,她家有种不完的可以免费送给愿意种的村民,但是对方必须勤快,不然就把苗子糟蹋了。
正是杨翠兰坚韧,让贫瘠土地上的日子亦如火红的百合花一样绽放。
杨翠兰也先后荣获2012年兰州市“百名孝星”、2012年兰州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2017年度百佳“兰州好人”、2017年“中国好人榜”、2019年兰州市道德模范、2019年兰州市好邻居、2020年甘肃省第七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杨翠兰说,老辈人常说,敬田得谷,敬老得福,她一个农家妇女,去的地方不多,见的世面不多,但是努力过好日子,孝老爱亲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