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2:05:40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 温州6月5日电(王逸飞 鲍梦妮)去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等,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方向。
半年多过去,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引擎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何新气象?近期记者在浙江多地采访时看到,伴随着一体化扎实推进,该省与沪苏皖间协同创新、联动发展呈愈加繁茂之态,经济新动能新活力亦在持续激发。
祥符荡创新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在工作。吴君毅 摄释放新动能 科技创新诠释活力长三角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教资源、产业规模质量等方面优势突出的长三角地区,当下正借一体化正加速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在更大区域优化配置,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激发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浙江嘉善县北部,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的祥符荡创新中心,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重点打造的创新组团之一。如今这里已愈发具有“长三角的松山湖”模样。
祥符荡创新中心内的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下称智慧绿洲),入驻有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等6个未来实验室。成立一年多来,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已在该中心陆续出现,例如全球首套中药智能筛选平台“绿洲一号”已与国内多家药企合作,帮助企业进行药品研发。
中心主任范骁辉介绍,成立一年多智慧绿洲已服务各地企业超百家;与14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去年实现合同金额超1.2亿元。
“我们就近与上海、南京、苏州、合肥等地高校开展了紧密合作,同时从上海聘请许多专家学者前来充实科研力量。长三角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也为科研机构提供了与市场对接的巨大空间。”范骁辉说。
目前,祥符荡创新中心已吸引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高端院所的创新载体入驻,汇聚院士22名,引育国家级、省级人才65人。除“绿洲一号”外,还涌现出国内首例细胞培养黄鱼肉、全球首个半浮栅晶体管、全国首个智能决策平台“区域发展政策大脑”等首创成果。
以科技创新加速新动能释放,在中国数字经济之城杭州亦体现明显。
以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中国数谷”为例,目前这里已率先实现首个数联网枢纽节点建设部署并与上海节点实现异地节点间的组网测试,落地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累计上架数据产品1767个,注册数商1254家,完成交易45.75亿元,拓展打造了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多个地域专区、行业专区,推进数据流通模式复用推广。
从省级层面看,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海涛表示,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浙江呈现出一体化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的特点。
去年,浙江与沪苏皖共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96项,共建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一市三省还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实施联合攻关项目43个。2023年浙江与沪苏皖技术交易16928项、金额941.56亿元。
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内景。王逸飞 摄再塑新优势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透过浙江与沪苏皖的密切联动也能看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长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正借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获得持续赋能,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
杭州萧山是浙江制造业重镇。位于当地的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下称能力中心),如今正为传统企业转型提供着不一样的体验。
能力中心主任傅正介绍,“我们立足‘产业数字化的路由器,数字产业化的新引擎’这一总体定位,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是把国内外有能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集聚到平台上,另一方面将这些集聚的能力赋能给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制造企业。通俗理解就是撮合数字化服务商和制造企业需求。”
其打造了别具特色的“工业软件超市”,详细展示80余个长三角区域数字化产品及应用案例。每个展区上方都明确标明了转型需求方和数字服务提供方名称,并贴有数字服务企业的二维码。目前能力中心已聚合制造业优秀数字化产品300余个,促成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项目近百个,服务制造企业2000余家。
如上海一精密磨床制造企业通过能力中心入驻服务商提供的MES系统,将生产效率提升至97%,同时在MES与PLM、CAPP进行双向集成后,使生产一线可以直接调取工艺设计资料,订单准时交付率提高了98%,冗余物料利用率从不到10%提高到40%。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先发地,浙江的民营制造企业也是体现长三角地区借一体化机遇,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扇窗。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泰)是全球知名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其位于温州乐清未来工厂内,14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着产品的检测、装配和包装。去年,其营业收入达1550亿元,目前累计授权专利9000余项,主导及参与550余项国际、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制修订。
“我们长三角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格局逐渐成形——以温州为智能电器制造基地,杭州为新能源、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嘉兴为电力电子与光伏电池组件智能工厂,上海为高压输配电设备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企业党委书记吴炳池介绍,正泰发挥长三角科技资源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建立了24个研究院和多个全球研发中心。正泰嘉兴基地作为对接上海桥头堡,也在将上海的新技术、新产业创新成果向其他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浙江已形成绿色石化、智能物联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而从长三角区域看,去年,其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31.1%,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约五分之三、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40%……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长三角正加码蓄力。
杭州西站枢纽的中国(杭州)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余杭区位宣传部 供图拓展新格局 联通开放打开发展新天地
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努力成为畅通中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下,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也为长三角各地发展打开了新天地。
位于杭州余杭区的杭州西站枢纽是“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工程,于2022年9月通车运营。目前其已联通深圳、广州、厦门、南京、合肥、成都、武汉、天津等国内重要城市,途径24个省(区、市)151市,到发客流总量已突破千万人次。
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并未单纯将杭州西站枢纽定位为交通枢纽——当地以西站枢纽为核心,建设了余杭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长三角人才之家),通过公共服务区、配套服务区、创新创业孵化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集区四大功能区,面向长三角提供集人才招引、项目落地、创业创新、生活保障等全周期、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发挥交通枢纽对人才资本的集聚效用。
杭州西站枢纽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姜英豪介绍,该枢纽还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人才枢纽”品牌,去年开展系列品牌活动32场,超万人次参与。同时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数超1.7万人次。上述努力助当地人才总量已突破40万。
营业里程超1.4万公里的“轨道上的长三角”的加速成型,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推力。而横向观察长三角的开放活力,各地的亮点还有很多。
如上海实际使用外资已连续4年超过200亿美元,去年突破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该市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扎实推进,“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万亿元,经济密度达到4亿元/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4.7倍。
再如浙江,去年与沪苏皖共同推动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基本建成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累计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42个省级国际合作载体和4个国家级联合实验室,宁波舟山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超13.2亿吨、3530万标箱。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外贸进出口总值规模创历史新高、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加速、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稳步加快……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之后,长三角呈现的全新开放局面。
记者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获悉,未来三省一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