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7:57:40 来源: sp20241123
乡村振兴,重在塑形,要在铸魂。茂名有1917个行政村(居委会)、1.7万多个自然村,是全省村庄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如何以文明乡风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活力,是茂名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必答题”。
茂名把“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作为“感恩奋进六大提升行动”之一来抓,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高凉大地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倡导优良习俗 弘扬时代新风
在高州市镇江镇山口村前花园,十年前种下的树苗如今郁郁葱葱。“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几代人得益。我这是给子孙种下福根,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吗?”乡贤说的那片林,是当年有喜事种下的。
成风化人,改变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并非朝夕之功。10年间,“有喜事来种树”从一个提议变成了一股风气、一个习俗。村民适逢喜事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植绿造绿。“幸福树”“健康树”“成才树”……一个个以树寄情的举动汇成了一片片树林。
以绿化促美化,“环境美”带动“风俗美”。高州市南塘镇彭村村,十多年来陆续建成森林公园、百亩荷塘。今年在茂名县镇村共绘绿美“一张图”的热潮中,各行政村“有喜事来种树”活动累计新种各类苗木69.7万株。在彭村村,半年就新种7000多棵树。
大规模植树已告一段落,彭村村又着眼身边美,发动16条自然村215户创建“美丽庭院”。彭村村老支书吴国杨的庭院被村民称为“和气庭院”。“凉亭下一坐,茶水一喝,把话敞开了说,轻松又有效,任谁都和和气气。”邻里矛盾、婆媳不和、用地纠纷,来到老书记这恬静的家庭小院,再深的怨怼也消解不少。
好的乡风民俗要大力传承弘扬。近年来,茂名通过大力宣传、规范引导,“喜事红包撕角返还”“嫁女不索取彩礼”等优良传统习俗得到更多群众认同和践行,在茂名大地蔚然成风。
“我们要‘轻装上阵’,走上幸福生活的新起点。”婚俗改革与打造特色活动相结合,越来越多年轻人参加茂名“520·我爱荔”集体婚礼,让婚事新办简办成为新潮流。
作为茂名流传久远的民俗,如今的年例悄然改变,从注重办宴席变成注重办非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乡贤助学活动等,简办宴席节省的资金用于植树造林、篮球比赛、奖教奖学、非遗展演等,为传统民俗文化赋予新内涵,树立文明新风尚。
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表示,茂名将扎实做好乡风文明这篇文章,推动乡风文明与基层治理、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与“百千万工程”等工作相向而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通过做好乡风文明工作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完善村规民约 创新治理模式
2022年9月,《茂名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其中。
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对文明行为的刚性约束,引导公序良俗成为村民群众的行为自觉。目前,茂名1917个村(社区)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方面增加更详细的条款,以村规民约助推移风易俗。
“红事新办,白事简办。”这是电白区沙琅镇尚塘村委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里的要求,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尚塘村16个自然村的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共协助群众简办红白事50余起,帮助群众节省开支达50余万元。
目前,茂名市112个镇(街)、1628个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以红白理事会为抓手,对群众反映的铺张浪费、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问题及时进行规劝、整治。
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刻改变着乡村精神面貌。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飞在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用好村规民约,促进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
一边是刚性约束,一边是开放协商,激发群众移风易俗的主动性。茂名在全域开展法治民主议事厅建设,将公共事务、重大决策事项、关乎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协商范畴,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治理。小小的“法治民主议事厅”,“商”出了新风新貌,也“议”出了富民强村。
当乡村文明有了激励机制,涵养文明新风便成了常态。在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文明“积分本”还与“经济账”挂钩,从年度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4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将村民日常遵守村规民约、落实移风易俗的情况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机制相挂钩。
目前,茂名推广应用文明实践“积分超市”的村(社区)543个,通过“建超市”“评积分”“兑奖励”,采用“以劳积分,以分换物”形式,鼓励基层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孝老敬亲、争做好人好事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
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随着移风易俗深入开展,乡村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突出榜样引领 凝聚社会力量
榜样是奋斗征途的前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7月,电白区观珠镇一则村民下水抬车救人的新闻上了热搜,这些奋不顾身的主角多达15人。他们的义举,是一种见义勇为的善良,更是茂名城乡文明的最美注脚。
近年来,茂名市委、市政府积极从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中提取养分,大力挖掘“好心文化”这一文化根脉,让优秀文化浸润城乡,凡人善举接连涌现。
农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近年来,茂名加大对农村先进典型的挖掘、推荐、选树、宣传力度,常态评选“好媳妇”“好邻居”“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用身边榜样凝聚文明力量。
目前,茂名市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4名、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8名、中国好人20名、广东好人80名,茂名市道德模范77名,茂名好人159名,茂名市文明家庭148户。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在茂名,超8000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126万名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1/5,奔走在城乡开展志愿服务。
——机关党员干部、退休老干部、学生家长、退役军人、“好心管家”等13类群体加入村居社区志愿服务,为村居社区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志愿者队伍。
——持续实施“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常态化”战略,“美荔党员”“一元饭堂”“巾帼评家园”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涌现。
——引导村(社区)将乡村体育、非遗展演与乡风文明习俗紧密融合,组织开展“墟BA”“村BA”“非遗进墟市”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赛事,促进群众健康、增进邻里交往,倡树新型邻里关系,构建睦邻友好的和谐村社。
——聚焦农村移风易俗,开展农民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24年以来茂名市开展“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类文明实践活动达5000多场。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释放新活力。
放眼茂名,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精神世界越发充实丰盈、内生动力更加激发澎湃,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正日益融入并影响改变着乡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撰文:刘栋铭 卓剑斯 赖宣任 林宏盛
(南方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