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有了新规定

发布时间:2024-11-06 00:43:26 来源: sp20241106

  文化、艺术、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有了新规定——

  场地不合规 培训隐患多

  近日,北京市教委、市文旅局发布《北京市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下简称《标准》),尤以对培训场所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引发社会关注。与此同时,本市地方标准《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服务规范》(下简称《规范》),也于本月初正式实施,适用于北京市校外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服务活动。

  主管部门不断推出的条款,令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有章可循。而在具体操作方面,从业者也期待着更加灵活细致的考量。

  选址

  不得设置在住宅建筑内

  “往里走,左拐到头”,在一处大型居民小区的中部位置,记者进入一栋居民楼,在住户指点下很快找到一家钢琴机构。其位于走廊最里侧,虚掩着门,靠近时可以听到隐约的琴声。推门入内,房间被隔成数个琴房与声乐教室,已看不出原始格局。一个孩子正在老师指导下练琴,声乐教室传出另一个孩子的歌声。

  下午四时许,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到机构,“这儿开了很久了,可以学琴,也可以约时间使用琴房”。妈妈边帮孩子摘下书包边介绍,选择这里很大因素就是离家近,不出小区就能练琴。

  紧邻地铁站的另一处居民小区内,乘坐电梯上楼,一户门前装点得十分温馨,却没有安装店面招牌。进入后,方能看出这里是教授多种乐器的工作室。屋内白色木门搭配绿植,铺装木地板,满满居家风格。店员称,工作室是老板自己的房子,隔音措施都是做好的。

  不过,《标准》明确规定,培训机构场所所在建筑不得设置在住宅建筑内。这一标准适用于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戏剧、曲艺五类,培训对象为中小学生及3至6岁学龄前儿童,以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为目的,属非学历类教育培训。

  而实际探访中,记者发现因方便到达、易于招生、节省成本等因素,住宅小区内开办培训机构的现象较为常见。开办在住宅楼内的培训机构,有些经营多年相安无事,有些则因扰民而受到投诉举报。而此次《标准》要求,已实际开展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业务的机构,须按规定重新审核准入。

  楼层

  不应在地下或四层以上

  除了建筑性质,《标准》还具体规定,培训对象含有12岁以下儿童的文化艺术类培训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半地下或地上四层及以上楼层。相较藏身住宅楼内的培训机构,机构“层数”不符的情况似乎更加普遍。

  在一处大型小区的临近入口处,沿台阶向下半层,即可步入一间舞蹈培训机构,老师正为一位女孩进行“一对一”练习。谈到选址,老师称,教室虽然处于半地下,其实跟一层相差不大。“你看,有窗户的。”她将记者引至最靠外的大教室,的确有三分之二的窗户位于地面上方,午后四点多,室内也不显得昏暗。但里侧的两间教室没有窗,就只能靠灯光照明了。

  “我觉得要分情况讨论,像学习类的可能对光线要求高。我们舞蹈本身就是课后练习,只要做好通风,用灯光照明也没什么问题。”该老师坦言,如果机构搬到条件更好的环境,相应租金肯定会更高,必然会导致学费上调。

  而对于“不得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的规定,一些机构则直言“有些苛刻”。南二环外的一家商场四五两层,遍布着美术教育、少儿街舞、儿童芭蕾等培训机构。“这是试行的政策吗,那可能还会调整吧?”“我们这儿装修得好好的,租约也没到期,不能说搬就搬啊!”面对记者询问,店员普遍表示不太理解,“很多商场,不都是把培训机构放在楼上吗?”在点评平台上,对一些位于商务楼宇、居民楼内中高层的机构,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视野好”,称“孩子课间可以望望远,放松一下心情。”

  记者注意到,去年5月,由北京市体育局组织制定的地方标准《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曾提出,“不得在地下二层及以下开展体育培训活动”。而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规范》中,这条要求仅保留“利用改建或改用的地下空间培训机构,应符合消防和地下空间使用的相关规定。”删掉了原本征求意见稿中,“不得在地下二层”的表述。

  面积

  不能人均低于3平方米

  具体到店面内部硬件,《标准》明确,开展培训教学的单个场地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00平方米,美术、音乐、戏曲戏剧、曲艺类同一培训时段内培训场地学员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舞蹈类同一培训时段内培训场地学员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确保不拥挤、易疏散。

  体育培训的《规范》则要求,棋牌类体育项目培训场地,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其他体育项目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关于人均面积的表述,家长们普遍比较认同。“施展得开呗,不会互相碰撞。”“地儿就那么大,人多了肯定不行。”一家轮滑机构门口,等候孩子们下课的家长表示,通常位于商场内的机构面积都不会太大,安全是首要考量的因素。

  “不光是地方大小,老师也得能照顾过来。”一家美术机构门口,等候孙女下课的奶奶隔着玻璃注视着教室。“你看她们班现在是四个孩子,说是上限就到六个。再多的话老师就不好指导了,挨个儿教教画画,半堂课就过去了。”

  “人均面积的要求,我们应该是符合的。”一家钢琴工作室经营者坦言,工作室有四间琴房,本身钢琴就比较占地儿,每间琴房面积差不多就是5平方米,但总面积确实达不到100平方米。在她看来,学员都是约好时间来上课或练琴,不太需要大面积等候、玩耍的空间,若硬性要求类似经营模式的机构增加总面积,难免会导致成本上涨、闲置浪费。

  变化

  大课包不再受“待见”

  围绕收费方式,《标准》规定,按照《北京市营利性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课程预付费管理办法》,机构可采用一次一结和预付费两种收费方式。通过预付费收取费用的,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60课时,或时间跨度超过90日的培训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体育培训的《规范》中,同样强调,应签订符合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内容应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而在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北京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中,也有“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的表述。

  与围绕场地尚存的一些争论相比,记者发现,如今家长们对待交费,意见相当一致——宁愿课时单价稍贵,也尽量避免购买动辄上万元的大课包。“游泳、早教、乒乓球……跑路的机构太多了,身边几乎就没有从没遇到过跑路的家庭。”有家长称,孩子的篮球已经续费三次了,依然坚持每次只买二十多节课。“一是怕跑路,二是怕机构办着办着管理不好,不想上了退费麻烦。”

  大课包“不受待见”,机构也纷纷转为推行小课包。一家舞蹈机构,培训项目均以10次课为一个阶段进行销售,上完后若有意,可再续10次课。工作人员称,一次性多买也没有优惠,“现在的大课包其实也是违规。”

  即便在仍保留大课包的机构,例如一间书法教室,有一年的课包和半年的课包两种,价格方面前者比后者每次便宜约30元,工作人员称,家长基本还是会选择小课包。有趣的是,还有机构推出了4999元课包,对应着15次课,刚好卡在价格与时间跨度的合规线上。

  本报记者 魏婧 文 

  (北京晚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