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0:20:37 来源: sp20241124
对话人:
周珊珊 本报评论员
张 蓓 新疆日报评论员
周珊珊:阿勒泰,新疆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有着“千里画廊”“中国雪都”的美誉。最近,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阿勒泰更火了。据媒体报道,“去阿勒泰旅游一趟”成了不少网友的观后感。电视剧播出一周后,“阿勒泰”搜索热度上涨了562%。阿勒泰为什么受到了观众关注,对文旅发展有哪些启示?
张蓓:“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得天独厚的绝美风景、多彩浓郁的民族风情,让阿勒泰具象化了游客们对“诗和远方”的想象。超高清镜头下、电影级画质中,阿勒泰奔跑在凉夏、沉静在寒冬,展现着草原的辽阔、大地的苍茫、牧民的质朴。这说明,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美景,更是美景中的独特人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空间广阔。
周珊珊:阿勒泰素有“金山银水”的美誉,原意是指这里有埋藏在山水之间数不胜数的矿产资源。如今,这恰恰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现实印证。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探索生态、生活、生产有效融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张蓓:阿勒泰将军山的蝶变,是一个生动缩影。曾经沙石遍布的荒山,在持续10多年的生态修复后,一部分建成市民休闲漫步的森林公园,一部分开发为国内外知名的滑雪胜地,让各族群众同时收获满满的幸福和鼓鼓的口袋,堪称是一座“金山”。从荒山到“金山”,再次印证着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无论是传统的矿业、畜牧业,还是如火如荼的旅游业,擦亮“绿色”这抹鲜亮的底色,才能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找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幸福指数的提升。
周珊珊:新疆尽揽高山湖泊、森林大漠等地理奇观,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地域辽阔,加之天山横亘中部,“旅长游短”成为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阿勒泰走红看整个新疆旅游发展,新疆如何采取更多措施,让大美新疆的旅游名片更动人、更闪亮?
张蓓:目前,已形成多条外部进疆的快速通道,疆内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日益完善,实现区域内协调融通、天山南北便捷联通。路给力,更要人努力。把握“天时”,抓住抓好全国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旅游兴疆战略扎实推进、网络热度带来客流量的时间窗口;发掘“地利”,利用全疆加快织密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之机,把美景资源转化为特色路线;涵养“人和”,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深化国际旅游交流合作,让每一段旅途都成为游客与新疆的双向奔赴。
周珊珊: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新疆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把旅游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更好融入西部大开发总体格局?
张蓓:对于新疆而言,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不仅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的必然要求,更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2023年,全疆接待游客2.65亿人次、增长117%,创历史新高;同时新疆新增旅行社563家,全疆从事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已超过37万户,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疆发展必须着眼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发展大局,发展旅游业也不例外。立足自身禀赋条件和发展潜力,扎实推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疆将推动文旅产业壮大实力、提高层次,做精品质、做强特色,更好满足游客对“诗和远方”的想象,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作出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