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上海这样用

发布时间:2025-01-01 23:07:47 来源: sp20250101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既包含了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重要档案、文献、手稿、音像资料和实物等,也包含相关场馆,如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档案馆、图书馆等,还涉及基于上述资源拓展的特色书店、主题公园、演艺场馆、城市景观等红色文化空间,这些共同构成了上海红色资源传承利用的主体。

   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通过不同业态的跨界融合,推进红色资源创新转化。2024年5月至7月,上海开展“光荣之城”红色文化季,全面实施研究出版、展览展陈、文艺影视、社会宣教、思政研学、旅游文创等百余个市级重点项目和精品活动,进一步讲活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区域联动

  构建城市“文化线路”

   从2021年上海市文旅局推出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到2023年推出5条城市“慢”步线路,再到2024年发布3条“上海地区党的隐蔽战线红色路线”,以及黄浦区红色经典步道、虹口区“鲁迅小道”、杨浦区滨江秀带等区级红色文旅线路,红色资源以主题牵引和载体串联的方式,由原本“单一资源”的呈现,转向“多维资源+街区环境”的整体叙事,加速推进配套内容创新策划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如城市漫游话剧《武康路19号》和红色文化情景剧《青春为祭》等,分别联动衡复地区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数个文化地标,将街区行走、场馆参观和剧目演绎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心”体验;又如黄浦区“红色露天博物馆数字体验行”和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足迹——国之瑰宝与上海”小程序等数字文旅产品,设置路线规划、情景创设、信息推介、游戏互动等板块,为红色资源实体引流。上海还将进一步发挥现有红色资源名录中各主体的“溢出效应”,推动更多中小型红色资源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出在地性特色,建成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除了在城市街区内联动各红色资源,上海还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推进红色资源联动发展,打造区域红色旅游精品。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联合发布“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TOP20;举办“东进之路”长三角红色旅游主题活动;联结嘉兴南湖等地红色资源,打造“开天辟地”红色文化旅游集群,推出Y701次“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等。2024年,长三角红色文化城市联盟在上海成立。区域红色资源发展布局正从共识走向共建共享,以线路规划为主线,让人才、产品、服务等要素流动起来,将红色资源禀赋转化成长三角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展陈升级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上海以“党的诞生地”为阐释核心,策划和推介系列精品展览。这些展览站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增强历史细节的呈现,并与现代生活、公众知识与情感形成对话。比如,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特展,提炼钱学森一生中的三次重要“选择”,以及这些选择与国家、时代的互动关系,为观众呈现更丰满立体的爱国科学家形象。

   同时,越来越多的展览利用新的展陈技术和表现手段为红色文化叙事赋能。例如“复兴·颂”红色文化体验空间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定位服务和雷达感应等智能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交互体验;《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陈望道硅胶像,还原其办公场景;1925书局和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提出“可看可听可学可玩”的理念,也是尝试为公众创设一种新的学习情境。

   此外,作为红色资源转化和红色文化公众传播的延伸,上海还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站点、公园绿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设置红色文化展示长廊、纪念标识等,让红色文化无声地浸润人心。

  文艺创新

  引领城市审美新风尚

   文艺作品具有传播思想、荡涤人心、引发共鸣的重要功能,有利于红色资源内涵的生动呈现。目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在全国数十座城市上演六百多场,也带动上海李白烈士故居参观人次持续上升。杂技剧《战上海》、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话剧《向延安》、越剧《好八连》、沪剧《一号机密》、淮剧《火种》、木偶剧《报童之声》等以上海革命历史为蓝本的优秀文艺作品,都是对静态的红色资源进行了生动的艺术再现,带动上海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上海还积极尝试利用红色资源的物理空间和“演艺新空间”,创新艺术再现的演绎形式。如龙华烈士陵园推出沉浸式党课《那年桃花》,鲁迅公园广场上演原创情景剧《电波中永生》等。一些红色资源主体还开展了《寻找〈共产党宣言〉》《黎明破晓前》《归乡1955》等沉浸式剧本体验活动,借助红色资源在时空中的高密度集聚优势,在原真历史场景中勾画故事情节,充分调动观众的多感官体验,形成情感共鸣。

  数字转型

  丰富红色资源应用场景

   以红色文化为内容支撑的数字资源,大大提升了红色文旅景点对公众的吸引力。上海已建成“红途”“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检索与展示系统”等红色文化资源平台,方便公众查询自己想了解的知识、需要的服务。下一步,在现有知识性和服务性信息的基础上,还将逐步完成红色文旅景点空间资源、藏品资源和周边街区环境的高精度数据采集,全面打通红色资源到公众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技术极大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让红色资源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扫描“树德里1921”矿泉水瓶身上的二维码,观看视频,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背景。这种红色文创产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播力大增。又如,年轻人在玩《发现之旅 风起四大》《龙潭英雄》《破晓》等手游、网游时,可以潜移默化地了解红色历史;这些游戏是根据红色文旅景点场景和真实历史事件开发的,通过数字虚拟场景和红色文旅景点环境的交互,达到“以游带览”的目的,让玩家在“玩中学”。未来,还可将文创实体商店和线上平台视为一类特殊展厅,形成主题引领下不同产品的陈列设计,体现产品蕴含的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创产品的文化承载力。

   同时,上海不断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通过红色资源主体的官网、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创设各具特色的虚拟叙事空间,积极拓展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如中共四大纪念馆的“灵境·强国有我”VR系统,搭载红色文物资源三维展示软件,配备三维导览、信息解说、趣味任务等功能。未来,上海红色数字教育资源还需根据目标群体、内容主题、活动形式等分类供给,如针对不同学段课标,为学校设计专题课程的配套方案、学习资料等。

   (作者:张昱、赵琪,分别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编:王仁宏、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