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成“纹” 花“饰”翻新

发布时间:2024-11-30 20:10:20 来源: sp20241130

  “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展出的以云冈石窟莲花纹饰为灵感设计的陶瓷作品。

  以纹饰装点生活、寄托祈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由此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独具审美韵味的中华纹饰体系。原始彩陶纹、商周青铜纹、汉代漆器纹、唐代瓷器纹等纹饰发展历程,成为中国美学史的重要脉络之一。传统纹饰的构成形态、色彩搭配和排列规律等,不仅反映着古人的匠心巧思、生活理想与审美观念,也成为现代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如今,融合创意思维与科技手段,传统纹饰经过现代转化,在舞台艺术、服装设计、文创设计等领域焕发新生机,赋彩新生活。

  传统纹饰设计中常用借物抒情等艺术手法,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景。这种独特的叙事语言,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成就了东方美学的浪漫品格。如何引导人们重新发现传统纹饰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创演秀《年锦》以新的舞台、服装和视效设计彰显中国传统纹饰之美。93岁的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参与创作的《年锦图》,从敦煌藻井图案中提炼基本构图,选取汉代云气纹、唐代瑞狮纹、宋代植物花卉纹、明代瓜瓞绵绵纹等吉祥纹饰,通过解构、打散、重构、重组的手法,巧妙构成二方连续的边饰带,既保留了传统纹饰的造型规范和美学特征,也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趣味。更为精彩的是,节目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将纹饰符号语义融入舞台场景构建,为观众带来立体化、沉浸式观赏体验,折射出艺术与科技、虚拟与现实、图形与空间之间相互转化、融合的趋势。

  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古代石窟寺建筑和壁画上的各类纹饰,记录着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轨迹。近些年,各界积极合作开展石窟艺术研究,通过探寻纹饰源流,深入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比如,《云冈纹饰全集》编撰项目的开展,填补了云冈纹饰造型体系研究的空白,助力云冈纹饰的谱系发展规律研究,并促进纹饰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创设计产品。近期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的“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便展示了云冈纹饰在服饰、陶瓷设计中的部分应用成果,并通过时装秀等形式,让观众更好领略当代生活中的纹饰之美。城市公共空间中,传统纹饰的创意转化不仅为日常生活增添文化韵味,也成为彰显中华美学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北京地铁7号线万盛西站,壁画《共襄繁荣》将鼓楼、天坛等北京标志性建筑与承载吉祥寓意的敦煌纹饰相结合,寄托美好祝福。这类设计实践启示创作者,挖掘、提炼传统纹饰精华,应结合具体应用场景,重在实现对纹饰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呈现独特审美意境。

  近年来,对民族地区传统纹饰的梳理研究和创意设计越来越受关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开辟新路径。一些设计师从传统纹饰中提取典型元素,将其融入首饰、服装设计,使产品富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地域特色。由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发起的“纹以载道——中华民族传统纹样精品及创新设计展”,以百余件作品展现我国不同地区丰富的纹饰艺术面貌,让观众在实物中感受纹饰的本真魅力,在图样中了解纹饰的图式逻辑,在文创设计中洞悉纹饰的当代价值。视觉文化时代,深入开掘传统纹饰质朴的文化内涵、多元的艺术样式,有助于以美的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情感认同。

  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纹饰+数字”实践成为新趋势。数字化采集、数据库建设、文化转译模型构建……数字化技术为传统纹饰的创新设计带来更多灵感,拓展了纹饰的应用领域,促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利用的多种形态。“云中·纹里——苏州丝绸纹样数字展”便将数字技术、装置艺术与典藏纹饰相结合,使纹饰走出博物馆。远超普通纹饰大小的数字纹饰,既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展现了它在科普、美育、体验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此外,基于传统纹饰开展的数字藏品设计与IP孵化等也成为新亮点,人工智能的加入进一步激发传统纹饰的创新活力。目前,已有团队研发出人工智能驱动的、可以识别与归纳敦煌各类纹饰图案和风格的系统。这些新探索让传统纹饰在“应用”与“共创”中实现更加广泛、迅速、深入的传播。

  “纹饰+节庆”“纹饰+体验”“纹饰+文创”……如今,传统纹饰的多元转化,吸引更多人了解、欣赏、应用传统纹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未来,如何更好地以数字技术丰富纹饰设计创新模式、以数字文化共享提升纹饰美学影响力、以数字经济增进大众对纹饰文化的认同,是值得业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课题。

  (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31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