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探索“三秋”农业生产新技术 促生产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4-12-15 16:56:53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济南10月14日电(记者 孙婷婷)“玉米种植密度从原来的4500株提升到5500株至6000株,产量明显提升”,这是淄博市桓台县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王锡久在今年秋收的实收测产中得出的结论。根据测产,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种植的夏玉米,亩产为973.29公斤。

  但王锡久同时注意到,种植密度提高后,玉米秸秆相对变细变弱,生长中后期容易倒伏。基于此,王锡久挑选了耐密型的玉米品种,并采用气吸式单粒精播机械,提升播种质量。“我们还要在玉米株6片—9片展开叶时期,实施精准化管控,降低基部节间高度,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

10月10日,在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翟庄村,农民在旋耕土地。马红坤 摄

  除了提高种植密度之外,桓台县的种粮大户吕军之还在玉米行间距之间“下功夫”,挖掘增产潜力。区别于传统的65厘米至75厘米等行距的种植模式,在吕军之的玉米田中,大行距是80厘米,小行距是40厘米。

  当前,“三秋”生产正在齐鲁大地紧锣密鼓地展开。水肥一体化、贴茬直播、单粒精播、“一喷多促”等越来越多提高单产的高效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正被广泛采用和推广。各地通过不断探索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动农业种植智能化,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10月6日,在聊城市茌平区杨官屯乡杨北新村山药种植基地,农民在分拣山药。马红坤 摄

  聊城市茌平区温陈街道种粮大户刘美龙种植了1000多亩地,其中,有200多亩土地为沙性土壤。“沙质土壤存在保水保肥能力弱、微生物活性差等问题,传统的大水漫灌难以保障水肥充分供应,玉米产量很低。”刘美龙说,在专家指导下,他将“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应用在沙性土壤上,该技术可以滴水出苗、水肥按需精准供给,解决玉米生长期干旱缺水、中后期追肥难的问题,可节水25%、节肥15%、增产15%以上。

  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军介绍说,近年来,该区重点围绕良种选育、新型农机应用、农业主推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加强技术指导,结合方田、示范区建设,良种、良机、良技、良法集成发力,科学推动玉米单产稳定提升。

  连日来,阳谷县高庙王镇先运辣椒专业合作社的方先运正忙着晾晒辣椒。“今年,我们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收购,还提供技术指导,辣椒亩产突破1千斤,1亩地收入能超过1万元(人民币,下同)。”方先运说,今年的辣椒田全程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利用“大垄套+四化(种子丸粒化、播种精良化、水肥一体化和播种飞防化)”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确保实现小麦和辣椒的双丰收,实现了从基地建设、辣椒种植、田间管理、辣椒收获等环节的全程数字化,让辣椒生产迈进智慧时代。

  “以辣椒专用色选机为例,它能实现智能化深度学习,利用高清摄像机,根据颜色差异,区分辣椒好坏,利用瞬间强气流,全面提升形选、色选和分选能力。”方先运介绍说,通过“云计算”,这台机器每小时可以处理2吨左右的干辣椒。据悉,该合作社还带动周边7000多户椒农抱团式发展,种植辣椒1.5万亩,年产朝天椒4100吨,销售收入4200余万元。

在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韩庄村的果园里,农民正在采摘苹果。董玉芳 摄

  作为淄博市的苹果主产地,沂源县中庄镇是整建制林果生产专业镇,林果种植面积9.6万亩。“我们如今根据果树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定期进行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也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比之前好多了,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四分之一。”在沂源县中庄镇韩庄村的果园里,60岁的村民王加东介绍说。

  据了解,为提高苹果果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中庄镇积极研发苹果生长发育同步营养肥,开发多元素液体专用肥,通过集成示范基于果园生草、树盘覆盖和增施有机肥为核心的果园土壤有机培肥技术,不断提升果园土壤环境。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不断挖掘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综合利用四大潜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攀升,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实现了“米袋子”鼓、“菜篮子”丰、“果盘子”满、“鱼篓子”盈,为民众餐桌贡献了丰富的山东味道。(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