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可可——“澳门拥有硬核高科技名片”

发布时间:2024-12-15 17:26:27 来源: sp20241215

人民网澳门6月18日电 (记者富子梅、江琳、余星馨)“‘澳门科学二号’卫星计划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发射,届时将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组成星座,形成全球第一个高精度地球磁场立体观测系统,为地球科学研究与应用做出更大贡献。”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可17日接受“机遇港澳”澳门采访组专访时表示,“澳科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多来,所有科学载荷运转正常,成为澳门研发、澳门设计、澳门运维的全球精度最高地球磁场测量卫星,是澳门一张硬核高科技名片。

图为张可可(左)在“澳科一号”卫星的“心脏”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本报记者富子梅摄)

张可可(左)在“澳科一号”卫星的“心脏”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人民网记者 富子梅摄

一年前的5月21日,“澳科一号”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5月23日,习近平主席给参与“澳科一号”卫星研制的澳科大师生代表回信。“一年来,卫星飞行正常,运转情况远好于预期,目前已绕地球飞行超6000圈,产生逾10TB高精度科学数据,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高精度地球磁场时空数据。”作为“澳科一号”卫星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应用与科学系统总设计师张可可欣慰地指出。

张可可谈到,中国科学家最早发明了指南针,证明了地球磁场的存在;1088年宋代科学家沈括第一次测量了指南针(即地球磁场方向)与地理南北向的夹角,提出了现代磁偏角概念,为现代地球磁场科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最近,全球4位地球磁场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包括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宾斯(David Gubbins)教授、欧洲航天局Swarm星座首席科学家尼尔斯·奥尔森(Nils Olsen)教授,致信澳门特区政府和国家航天局指出:“卫星时代之前,地球磁场的测量范围非常有限,直到1980年,美国宇航局的专用矢量磁卫星MAGSAT开启了卫星时代。此后经历了一个间隙期,直到21世纪,欧洲的地磁卫星CHAMP、Swarm等提供了开放的全球数据集。Swarm任务结束后,地球磁场的观测与探索将再次由中国接棒,中国高精度地磁卫星星座将继续这一重要使命。”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一千多年前,宋代科学家沈括首次测量了地球磁场的磁偏角;今天,中国高精度地磁卫星星座让中国重新站到该领域的制高点,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地磁科学研究与应用上的复兴。美、英、法、德等18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目前已经与“澳科一号”卫星项目合作,并签订了相关合作交流协议,显示了“澳科一号”卫星在全球地磁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与重要性。

“在做科研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科普教育。”张可可对记者们娓娓道来,我们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系统研究探索从未止步,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地球磁场。地球的内部构造与性质、外部环境及其与外部空间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地球磁场的时空变化来研究,并据此做出相关理解与预报,减少地磁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就是‘澳科一号’卫星项目科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意义,也是地球磁场研究受到全球科学界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这一次,我们中国澳门走在了世界前列。”张可可掷地有声地指出。

(责编:于洋、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