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租房骗局如何破

发布时间:2024-11-26 05:11:55 来源: sp20241126

“紧邻地铁站”“配套设施齐全”“可随时入住”……打开某社交平台搜索“短租房”,映入眼帘的是固定格式的描述和一张张当下流行的“奶油风”房间照片。短租房通常以天、周、月为单位计算租金,成为时下年轻人喜爱的租房方式。

近年来,在共享经济推动下,国内短租市场迅速崛起,成为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度中国在线短租市场规模突破857.59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市场规模236.66亿元,同比增长10.38%。

然而,蓬勃发展的短租房市场背后,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房源真实性存疑、居住环境不佳、安全保障堪忧,寻找称心如意的短租房就像“开盲盒”。

短租房客户大多是青年群体

当临近毕业季和暑期,众多青年来到上海寻求职业发展机会。在正式工作和稳定住所落定之前,短租房成为了他们理想的过渡选择。这波周期性的人口迁移通常都会带来短租房市场的小高峰。

《2021中国城市租住生活蓝皮书》显示,城市租客中30岁以下占比超过55%,且这一群体以高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租客占比超过65%。这些年轻人由于工作变动、旅游出行、临时过渡等多种原因,对短租房有着较高的需求。小红书、豆瓣“上海租房”小组、微博超话、自如、闲鱼等平台都是年轻人租房找房的聚集地。在网上浏览选定房源,联系房东后,就可以约定线下看房,签订合同。

就医和差旅也是短租需求的来源之一。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医院周边的短租房就供不应求。以直线距离最近的中山新村为例,该小区总共只有760户,其中有80余户用于出租。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治疗周期充满不确定性,而短租房大多位于医院附近的老旧小区,能开火烧饭,价格相对亲民,有的还会提供电瓶车租赁,成为了许多远道而来的患者及家属的首选“避风港”。

然而,短租房为青年、患者家属、游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住宿行业的管理框架,滋生了一系列监管难题。

遭遇社交平台“照骗房”“一房多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短租房,出现的房源是清一色的“奶油风”。这种装修风格,因色彩淡雅、干净利落,近年来颇受年轻客群的欢迎。某租房平台上海浦东一家门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该平台的小面积老房子,基本全都会采用“奶油风”的装修风格,“这种风格最好租,年轻人喜欢”。

但当记者每次在帖子下方留言想要实地看房或者询问价格时,对方都会以“今日回复次数已用完”为由,要求记者“后台私信联系”。记者与一个自称“出租一套自己家的、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天潼路武昌路交界口的高性价比房源”的博主私信联系,要求实地看房,却被对方告知“这套房子太漂亮了,已出租”,对方询问记者是否还考虑附近其他次新房房源,并发来图片。此后,记者的手机号码开始不断被各种中介“轰炸”。

实际上,天潼路和武昌路是两条平行的小马路,两者并不存在“交界处”。记者把天潼路全部走了一遍,也没找到“次新房”,这片区域除商业外,均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

记者注意到,社交平台除了房源可能为“照骗房”、主要为中介机构引流外,还会碰到“一房多租”的情况。

被社交平台“照骗房”吸引后,丁女士通过网络联系王某某寻求一套在沪短租房。尽管王某某推荐给她的房源与“照骗房”不一致,但尚能满足其要求,于是她陆续向王某某支付租金、押金共计4300余元,入住了这套房源。

入住一周后的一天,丁女士的房门被两人先后敲响,都表示自己签订了租房合同,丁女士随即报案。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这起合同诈骗案。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利用短租房管理漏洞“两头骗”:一边通过伪造支付截图的方式骗租,未付租金达7.2万余元;另一边通过虚构房东身份擅自将房屋出租给多人,造成3名被害人损失共计1.8万余元。

而这套房源,来自上海某酒店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房租一日一结付给公司负责人蔡某某,续租只需将付款截图发送给租房管家,之后管家就会提供日租房密码入住。而王某某,每次给管家发送的付款截图,都是自己伪造的。也就是说,王某某自己没房,靠P图“骗”来一套短租房,又把这套房产分别同时租给了3人。

扫除监管盲区

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前述案件中的王某某之所以可以“两头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像A公司这样的短租房公司财务管理“不规范”,它使用个人账户接收租金,且不开展常态化收支检查。同时,入住核验制度也存在漏洞,检察官后续调查发现,短租房公司存在“一证多人”“无证入住”的情况,继而加剧了擅自转租、“一房多租”的问题。

为此,今年4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从完善入住核验登记制度、健全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制度3个方面向涉案A公司制发检察建议。

然而,破解短租房监管问题,光靠检察机关制定一份又一份检察建议远远不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除房源真实性的风险外,部分短租房的居住卫生环境和安全问题也堪忧:一方面,这些房源往往是居民房自行改造装修而成,质量参差不齐,曾出现过“二房东”用低成本劣质材料装修的“串串房”“隔断房”,因甲醛超标危害租客健康;另一方面,电线乱拉乱接、燃气设备老化、消防设施缺失等严重的安全隐患屡见不鲜,在医院、旅游景点附近的短租房中更为严重。

在上海市嘉定区,一些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政府建设运营的保障性住房也被“二房东”们改造并出租了出去。在一起房屋租赁纠纷中,一套经济适用房被房东出租给了“二房东”,后者把房子隔成了若干个小间又群租了出去。而这些群租对象,多为在沪工作的年轻人,且多为短租人群。

嘉定区人民法院法官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二房东”为了多隔几间房,在房屋阳台上安装马桶,把排水管改成了排污管,还私拉电线、私装电表。这种做法,既违反了国家经济适用房政策,又造成了安全隐患。

为破解短租房市场的诸多难题,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力求规范市场,保障各方权益。上海市2021年印发的《关于规范本市房屋短租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明确了房东不得向身份不明的人员提供短租服务;房东应通过“一网通办”平台登记住宿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房东应负责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安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发现住宿人员利用房屋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及时报告有关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住宿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

但这些要求目前并未完全落在实处,一些规定的执行仍靠“自觉”。这项规定的监督管理,由文化旅游、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网信、消防救援、房屋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认为,针对短租房建立起电子化、信息化、便捷化的报备渠道是一个支持后续管理的有效渠道。将房屋出租给“二房东”的房东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从不知晓“出租房子还要用一网通办报备”这个信息,也从未进行过报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建设了“违规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监管预警”应用场景,该系统可以自动抓取涉保障性住房违规使用信息线索,并及时推送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目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正与上海市市级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对接,推动该场景数据推送功能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线。

(俞佳一 阮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

(责编:宋美琪、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