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拥军,情满港城山水间

发布时间:2024-12-05 13:16:54 来源: sp20241205

图①:王仕花回忆守岛往事,介绍岛上现状。作者提供

图①:王仕花回忆守岛往事,介绍岛上现状。作者提供

图②:收藏在王继才先进事迹展示馆内的背包绳。作者提供

图②:收藏在王继才先进事迹展示馆内的背包绳。作者提供

图③:当年的捐款收据。作者提供

图③:当年的捐款收据。作者提供

图④:刘根全生前照片。作者提供

图④:刘根全生前照片。作者提供

连云港市东海县发放退役军人优待证。 张开虎摄

连云港市东海县发放退役军人优待证。 张开虎摄

连云港市全貌。房以明摄

连云港市全貌。房以明摄

救过父母的背包绳

我两岁时,父亲王继才接到连云港市军地有关部门交予的守岛任务。临行前,他和母亲王仕花将我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模样大多是借由奶奶的讲述一点点想象、拼凑出来的:他身材高大、体形魁梧、面庞黝黑,守护着海岛。

父亲驻守的开山岛,岩石陡峭,不利于日常巡逻。尤其遇到强台风天气,稍有不慎,人就有可能被狂风卷走,坠入海中。

后来,我无意中听父母讲起,每次大风天气巡逻,他们就用一根背包绳,以1米的间距互相拴住,防止被大风刮跑。曾经有几次,母亲被狂风吹到山崖边,幸亏父亲眼疾手快,死死拉住背包绳,才把她拉回来。也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那些年,他们俩都曾在巡逻路上摔伤,父亲两根肋骨骨折、一根肋骨骨裂,母亲的手臂也曾骨裂。

我第一次随奶奶登岛看望父母,是在一个大风天。颠簸的船只搅得我肚子里翻江倒海,呕吐不止,上了岛半天没缓过神儿来。眼前的海岛光秃秃的,没有草也没有树。父亲看起来很陌生,又黑又瘦,满脸胡楂,与脑海里的形象相去甚远。

后来,我长大结婚了。父亲计划婚礼当天请人替班,下岛来亲眼看着女儿出嫁。可婚礼当天海上天气骤变,替班的人上不了岛,他也下不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眼泪止不住地流,既挂念父亲,又感到委屈。

再后来,我有了孩子。父亲有时在电话那头说“想外孙女了”,我就故意逗他:“那您下岛吧,下来就能天天见着外孙女了。”但我知道,父亲不会下岛。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年,开山岛的条件越来越好。在连云港军地的支持下,岛上从最初的满眼荒芜,到后来通了电,有了石阶,有了花草。

更令人高兴的是,今年6月6日上午,在一片喧天的锣鼓声中,弟弟王志国的立功喜报送到母亲家中。在父母影响带动下,弟弟2013年6月参军入伍,先后5次立功。

父亲为守岛献出了生命。如今,在王继才先进事迹展示馆内,陈列着父母用过的那根背包绳。每当看到它,我和弟弟都会想起父母守岛的经历,更感念连云港人民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情怀。(王苏)

分期付款的捐款证

父亲刘根全曾是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1953年5月作为志愿军归国汇报团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8年12月,父亲因病辞世,他离休前的最后职务是驻连云港某守备部队某团副团长。不久前,我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一本60多年前的“军人购货证”。

那是父亲1962年到1963年间持有的“军人购货证”。皱巴巴的小本子封面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字样,下面注明“全国通用”。封底印有8条注意事项,其中第二条明确:凡规定当地居民凭个人购货证购买的商品,凭此证均可购买。

当时,我国正处于3年自然灾害的特殊困难时期。父亲尽管持有“军购证”,却很少使用这份优待资格。我们看到,从1962年4月至1963年3月的有效期内,仅有1962年9月的一次记载,其他皆为空白。

父亲当时的职务是炮兵营营长,他不是不需要买生活用品,而是把物资留给更需要的人。在江苏省军区连云港离职干部休养所,我拜访过父亲的老战友。他告诉我:“你父亲当时已经当营长了,还穿着打了许多补丁的袜子。”父亲一生简朴,是我们家风传承的榜样。

当年,部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官兵省吃俭用,节约粮食钱物救济群众。军史资料显示,3年困难时期,父亲所在部队共捐款38500多元,衣帽鞋物23830多件。父亲还保存有一张“捐款拖拉机站资金缴款收据”,捐款总额为630元,背面记录捐款分5个月上缴。

父亲几乎空白的“军购证”和“分期付款”的“捐款证”,也是那个时期连云港市军政军民团结的生动见证。(刘频)

凌晨送电感动官兵

支前不讲条件

“供电部门凌晨送电,保证了我们顺利实施海训计划。”9月16日,某部海训官兵将一面写有“解军忧关怀备至 办好事务实高效”的锦旗,送到国家电网连云港市赣榆区供电公司,感谢他们优质高效的服务。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续8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做到“三到位”。组织机构到位:市本级和辖区内各县区均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国防动员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责任落实到位:将双拥工作作为政治责任,每年初下达年度目标任务,逐条分解到各县区、各部门,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定期监督检查,有效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机制运行到位:建立完善党委常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军政联席会议、双拥工作评比表彰以及领导干部过“军事日”等一系列制度,形成“党政主导、军地协作、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

多年来,“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双拥实践,造就了港城特有的城市品格和港城人真挚的拥军情怀。4年来,军地完成互办实事375件,各级政府走访慰问208名边海防官兵家庭,为400余名军人子女办理入学入托;驻军部队积极参加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87次,组织学生军训6万多人次。

据介绍,连云港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1933年,有两层内涵:一是港口处于云台山与东西连岛间,取云台山、连岛两处自然景观之首字连缀而成;二是希望港口建成后,“民帆舰舶连云,海运昌盛”。

军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连云港市建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工作机制,及时协助满足部队执行任务需求。公安、交通、卫健、电力、消防、气象等多部门联动,支持部队完成战备执勤、训练演习等多样化军事任务。

一块帆布与一枚纪念章

老兵不改本色

那是一块令人震撼的帆布。

“没有那块帆布,我可能就倒在战场上了。”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镇洋桥村三组94岁的老兵王桂楼回忆,“一次空袭中,防空洞被敌机炸塌,我被炸得昏死过去,浑身是血,战友们就是用这块帆布把我抬到后方救治。”后来,王桂楼将这块珍藏多年的帆布捐献出来。“获赠这块军用帆布后,我们立即展开文物清洁等前期工作,并在馆内安排展出。”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那是一枚唤醒记忆的纪念章。

两年多前,一段《百岁老战士抚摸纪念章》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一名女孩给瘫痪在床的爷爷喂完饭后,爷爷从被子里拿出一枚红色纪念章不停地抚摸。女孩说,爷爷是位老革命,眼睛早已看不清东西,却每天都要反复抚摸纪念章。老人名叫侍建茂,是从解放战争炮火中走过的连云港籍老兵,他抚摸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爷爷有时摸着摸着眼泪就下来了,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我看着他,鼻子也酸酸的。”老人的孙女侍秀霞说。

港城关爱老兵,老兵不改本色。连云港籍退役军人、建设银行连云港分行“乡村振兴金融业务专职团队”负责人高苏云创新拓展业务,助力乡村振兴,走在同行业的全省前列。2022年11月9日,64岁的连云港籍退役军人、退休职工顾家兵跳入刺骨的河水,勇救落水者。

连云港市重视营造双拥文化,多部门联合推荐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用身边事感召身边人,激发群众爱国拥军的热情。当地还在打造“双拥路”“双拥广场”“双拥一条街”,建设市级“双拥公园”的同时,投资修缮抗日山烈士陵园等30多处革命历史教育场馆。

毗邻抗日山烈士陵园的赣榆区城头镇中心小学,连续48年组织师生赴“中国抗日第一山”开展祭奠先烈、缅怀英雄的红色寻访活动。48载红色寻访,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更是对红色血脉的赓续和传承。

双拥融入城市品格

尊崇不停脚步

前不久,连云港市灌云县政协委员、退役军人朱大勇来到困难退役老兵李学车的家中,为老人送上“拥军保”保单。朱大勇10年拥军不辍,先后获得灌云县“优秀志愿者”“文明实践优秀志愿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无独有偶。

4月22日,连云港市“拥军保”首笔理赔案赔付到位。“200元保费理赔了4000元,感谢党和政府。”退役军人家属包明秀朴实的话语,道出感激之情。1月26日,连云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保险行业推出“拥军保”产品,给退役军人提供更好医疗保障。

尊崇,不只体现在“拥军保”上。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连云港市倾心倾力、用心用情办好拥军实事。

连云港市实施阳光安置工程,4年来高质量安置转业干部313名;安置退役士兵1087名,提供事业单位岗位用于安置比例达40%;高层次人才“特岗选用”安置办法成为江苏省军转安置亮点工作。实施惠兵兴业工程,为5646名退役士兵开展免费培训并推荐就业,举办专场招聘84场,定向提供就业岗位3.6万多个;创新实施“浪花计划”,推动退役军人船员上岗就业。

连云港市区还拿出100多个岗位,集中安置随军家属进社区就业。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为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开展好“三类慰问”,做到重大节日慰问常态化、临时性慰问规范化、分层级慰问制度化,为优抚对象开展免费体检4.3万人次,营造现役受尊崇、退役获尊重的浓厚社会氛围。

经过近8个月广泛征集和8轮筛选评选,新时代“连云港精神”16字表述语于2020年12月确定:崇德向善、坚韧奋斗、务实创新、勇立潮头。

有人说,“爱国拥军”在新时代“连云港精神”中充分体现。对此,连云港籍官兵纷纷点赞,他们表示,要努力在部队建功立业、为家乡争光。(王永士、孙文倩)

(责编:彭晓玲、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