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7:11:07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呼和浩特2月24日电 题:乡村“寿阳鼓”:元宵续传承 隆咚闹红火
中新网 记者 张玮
“寿阳鼓越响,年味儿越浓。大伙儿,敲起来喽!”元宵佳节,以寿阳鼓为代表的社火表演在内蒙古自治区黑水泉村轮番上演闹红火,村子里热闹极了。
黑水泉村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南部,是西汉时期武泉县城故地。清乾隆年间,这里曾为著名驿站。寿阳鼓随着“走西口”的移民从山西省寿阳县流传至此,从伴奏成为主旋律,并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保留至今。
2015年,寿阳鼓艺术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水泉村的寿阳鼓声从农历正月初五便开始在庙场、街边响起,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闹元宵”期间更甚。
图为元宵节期间,寿阳鼓队在黑水泉村进行表演。 乌力更 摄今天的寿阳鼓表演队伍由20多人组成,全部是黑水泉村民。中间5面大鼓,旁边配合着20对钹。隆隆的鼓声响起,时而沉稳,时而激昂,如远雷滚滚不疾不徐,又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74岁的张海生是队伍里资历最深的鼓手,也是整个寿阳鼓队的总指挥,10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寿阳鼓,至今,从他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寿阳鼓鼓谱。
“寿阳鼓分为顺调、歇锤子、硬鼓子、双锤、四砸等演奏方式,多种演奏方式交替使用,有机转换。”张海生说,寿阳鼓在黑水泉村扎下了根,这里的人们热爱寿阳鼓,世代传袭着打鼓技巧。“就整个鼓队来说,目前就有40多人。”
图为元宵节期间,张海生为参加社火表演的孩子们讲授打鼓要领。 乌力更 摄今年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主要由平均年龄十五六岁的小鼓手们担任主演。“领鼓”的张庆是张海生的孙女,也是队伍里为数不多的女鼓手。小小的身躯站在偌大的鼓前,两个鼓槌在她手中翻飞着,鼓点打得激扬澎湃。
“从小看爷爷打鼓,我就很喜欢。”从站在板凳上打鼓,到如今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18岁的张庆去年夏天正式拜师,系统地学习寿阳鼓技艺。
今年读高二的张庆只能利用假期时间学习寿阳鼓,除了文化课学习任务,她舍去自己玩耍的时间,在家用筷子练,在外用树枝练。
“寿阳鼓的鼓谱较长、较复杂,背鼓谱太难了。”张庆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小梨涡,“而且打鼓是个力气活儿,对女孩子来说,练臂力成为打好鼓的必修课。所以,得常练。”
图为元宵节社火表演排练期间,张庆快乐地进行打鼓练习。 乌力更 摄为了参加春节社火演出,张庆常常练得汗流浃背,这些都被师傅张二元看在眼里。
“70后”的张二元是张海生的亲传弟子,农民出身的他打了30多年鼓,现在更是担起了寿阳鼓“承上启下”的责任。“现在我已经收了十多个徒弟,年龄最小的仅10岁,最大的也不过18岁。”
有着60多年“鼓龄”的寿阳鼓艺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韩有占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村里人好像天生就会打鼓似的,只要提起鼓槌就能和上鼓点。”
图为2024年元宵节社火表演主要由平均年龄十五六岁的小鼓手们担任主演。 乌力更 摄这些年,寿阳鼓在周边名声大噪,韩有占常常带着伙伴们去各地参加演出,也会开车拉着鼓进校园,给孩子们讲寿阳鼓的文化和打鼓技巧。“从娃娃里拔苗苗,现在看这些娃娃们热爱打鼓,我特别欣慰。”
在黑水泉村,闹元宵分外喜庆热闹,除了寿阳鼓,还有龙舞、狮舞、阁舞、旱船、皇杠等传统节目,村民们自告奋勇地参与其中,自娱自乐,世代传承。(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