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9:29:38 来源: sp20241105
最近在福建省福鼎市硖门畲族乡采访时,一名原驻村第一书记讲起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当时在山头上看到有村民在种地,就问了一句在种什么,村民用方言回答“tudɑo”,于是他记下了马铃薯,回去后和同行的人一核对,发现对不上,才知道原来村民口中的“tudɑo”,其实是花生。这件事也让他深有感触:不下基层,不仅听不懂群众的话,更办不好群众的事。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多到基层听民声,多在一线接地气,做“明眼人”“有心人”,才能更深了解基层,更好服务群众。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练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并大力倡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今天,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让“下基层”成为一种主动意识、一种自觉行动,是继往开来的新课题,也是对责任担当的新考验。
经常下基层,了解清楚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当年,习近平同志深入福州市走访调研,了解到“福州人最怕的就是水火无情”。福州多木板房,火一烧一大片;闽江水一灌,水就进了屋。针对这些问题,福州市及时启动加高加固闽江防洪堤工程,同时积极开展棚户区改造,曾经的“纸褙福州城”,逐渐蝶变为“有福之州”。“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为群众做好事实事,察民情、访民意是第一步。多跑跑基层,靠“一头汗两腿泥”把情况摸清,“坐在一条板凳上”把问题唠透,真正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知道该往哪儿着力,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基层取真经,一线有答案。坚持眼睛向下、走进群众,就能听到真话、觅得真经。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坚持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多次赴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走访古田县香菇技术员彭兆旺了解香菇生产发展情况等。1989年2月,8名农民代表登上讲台,向地直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势报告,成为闽东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这次会议正是由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基层有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高手在民间,多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就能化“脚力”为“能力”,在基层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点滴小事里有安危冷暖,柴米油盐间有万家忧乐。到基层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服务,才能真正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架起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古田县商务局一名年轻干部,去年参加县里组织的“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她说:“以前村民看见我都叫我‘领导’,现在他们会喊我‘妹子’。”霞浦县纪委监委开展“连心日”活动期间,纪检监察干部曾帮助一名老人为其孙女申请到了孤儿补助,后来工作人员回访时,老人专门表达了感谢。“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于“民”,把心贴近人民,读懂群众的诉求,办好群众关心的事,干部就是群众的“自己人”,党群干群关系就能更紧密。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好传承好弘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就一定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与肯定。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8日 04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