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摆塔”迎中秋 两岸同节俗

发布时间:2024-12-15 21:46:03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社福州9月15日电 题:“摆塔”迎中秋 两岸同节俗

作者 叶秋云

传统中秋佳节将至,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道观——福州裴仙宫内,两岸同根同源中秋佳节话民俗活动登场,现场展示福州特有的中秋“摆塔”民俗文化。

与此同时,隔着海峡对望的台湾基隆代天宫,也有源自福州的“摆塔”节俗同庆中秋。

9月13日,福州裴仙宫开始展示福州特有的中秋“摆塔”民俗文化,福州裴仙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向参观者讲解福州中秋“摆塔”民俗的历史。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9月13日,福州裴仙宫开始展示福州特有的中秋“摆塔”民俗文化,福州裴仙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向参观者讲解福州中秋“摆塔”民俗的历史。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9月13日,福州裴仙宫开始展示福州特有的中秋“摆塔”民俗文化,福州裴仙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向参观者讲解福州中秋“摆塔”民俗的历史。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旧时的福州城,每逢中秋佳节,就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即“摆塔、摆鳌山”。福州民俗专家方向红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摆塔”,顾名思义,摆的就是很多的塔,因为福州自古就是多塔的古城。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从宋代谢泌《福州即景》诗中可见,塔在当时的福州是一道非常醒目的风景。

福州缘何“摆塔”过中秋?方向红说,“摆塔”和“摆鳌山”据传源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将军率领他的戚家军来闽抗击倭寇,取得节节胜利。一次胜利正逢中秋,老百姓纷纷把家里的珍藏拿出来摆在厅堂上,或是在室外摆垒搭自然风景,营造欢庆胜利、欢度中秋佳节的气氛,后相沿成俗。

在福州,旧时中秋“摆塔”,农家娃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四射。城里人则摆泥塑或陶瓷人物形象,如关羽、张飞等,还会摆上烛台、花瓶、香炉等。

谈及“摆塔”和“摆鳌山”的差异,方向红给出了解释:“摆塔”一般在室内进行,而“摆鳌山”则在室外;“摆塔”比较微型,而“摆鳌山”相对巨型。以前,福州台江空地多,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到了中秋佳节,在田垱(中平路)、海防前(延平路)等处“摆鳌山”尤其热闹。

福州裴仙宫内,中秋“摆塔”展示区摆出的物品琳琅满目。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福州裴仙宫内,中秋“摆塔”展示区摆出的物品琳琅满目。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裴仙宫一隅的中秋“摆塔”展示区内,乌塔、白塔灯光璀璨,供桌上供奉着民间广为流传的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等“八仙”,也少不了用瓦片砌的瓦塔。

“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名曰光明塔。”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如是记载、描绘了清代福州人中秋摆塔的景象。

“20世纪80年代,中秋‘摆塔’习俗已接近断层,我父亲意识到这点后,重新拾起了这个传统。”年过六旬的福州裴仙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接力父辈传承“摆塔”节俗,也已二十余年。

每逢中秋,裴仙宫都会“摆塔”。在陈锦丰看来,供桌上的摆件从最早的泥塑到现在的木雕作品,后又增加了消防车、救护车等新元素,将“摆塔”传统习俗文化一直延续下去。

如今,福州展示中秋“摆塔”习俗的还有福州大饭店等各处。而且,台湾基隆代天宫将中秋“摆塔”习俗带到了台湾,并连续多年展示。

就在此次两岸同根同源中秋佳节话民俗活动的“榕台连线”环节中,福州裴仙宫与台湾基隆代天宫共同展示中秋“摆塔”习俗,引得直播间网友热议。

“福州裴仙宫与台湾基隆代天宫建立友好宫观已十余年。”陈锦丰说,近年台湾同胞虽未能亲临福州裴仙宫,一同参加中秋“摆塔”活动,但都通过网络连线的形式,共同展示中秋“摆塔”民俗文化。

欢度中秋,福州人不仅要“摆塔”,还吃礼饼、鲤鱼饼及捡月华。陈锦丰感慨道,这些传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需要年轻一辈继续沿袭下去。

(责编:艾雯、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