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2:01:12 来源: sp20241125
大平台“蓄力飞” 大项目“加速跑”
广州的重大发展平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潮起珠江、湾区之心,在南沙,超千套人才公寓开放申请,助力南沙五年人才增长率超100%,南沙综合保税区继续领跑,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A类”。投资热土、全球瞩目,在黄埔,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家级经开区,广州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上市企业数量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开局就是冲刺,大项目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创新驱动、转化加速,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产业壮大、活力涌动,广汽因湃电池等关键零部件项目落地建设,广汽埃安投产全国第一条超跑生产线,芯粤能等项目建成投产。内联外通、枢纽赋能,白云站顺利通车运营,地铁十一号线(市区环线)第一列车在赤沙车辆段正式进驻……
当“二次创业”的号角吹响,只有争分夺秒,才能将宏伟发展蓝图变成生动火热的施工图景。在一个个大平台、大项目的建设现场,每刷新一次进度条,都为广州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李天研
大平台建设集聚成势 产业承载力不断提升
走进粤港澳合作三大平台之一的南沙,自《南沙方案》发布后,南沙的开发开放同步按下了“加速键”。
在南沙创享湾,来自香港的南沙区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主任、理事长孙弘睿对南沙的政策、产业、金融、生活配套如数家珍,扎根南沙8年的他,不仅切身体会到南沙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希望“反哺”南沙,帮助更多香港年轻人抓住南沙高速发展期的机会。来自澳门的青年歌手吴淦轩自2022年到南沙成立自己的音乐公司以来,参与了超20场大湾区城市的商业演出,虽然是“新南沙人”,却同样深刻感受到大湾区资源空间的深不可测。如今,越来越多港澳青年选择在南沙追梦。以“创享湾”为龙头,南沙已建成13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带动港澳台侨就业共838人,累计入驻港澳台侨企业(项目)共729个。
随着《南沙方案》中明确的三个先行启动区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建设如火如荼,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顺利封顶,南沙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完成校园二期整体设计规划,获批7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南沙面向世界的脚步同样大步流星。去年,南沙成功举办了世界媒体峰会、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等国际高端会议,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9个(累计270个),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2万人,近三年翻两番。新质生产力加速起势,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竣工交付,国内首个固态氢储能加氢站建成,国内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南沙既是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又是内联外通的枢纽要地,更是环境优越的投资宝地。”南沙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帆介绍,近年来,南沙推进一批创新性、引领性改革,以发展环境“优无止境”促进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每一次突破,都标志着南沙在迈向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路上,更进了一步。
对广州而言,之所以要做优做大重大平台,正是因为重大平台能承托起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东边,广州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中心,新塘站、增城站投入使用;在北边,北部增长极乘势而上,锚定光伏、储能、氢能三个万亿级产业新赛道,建设大湾区“绿能谷”。还有中新广州知识城综保区成功获批,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拔节生长,天河中央商务区、国际金融城、广州民营科技园、白鹅潭商务区等平台都在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让大平台的集聚优势更加彰显。
基建大项目内通外联 全力以赴推进“四网融合”
近日,广州地铁赤沙车辆段迎来了“新住户”——十一号线(市区环线)第一列车正式进驻,这里将成为广州地铁首条环线列车的“大本营”。十一号线列车可谓是个“大块头”,足足有8节编组,全长185.6米,载客量可达3460人。这是继十三号线启用“巨无霸”列车后,广州地铁第二条采用8节编组A型车的线路。
走进车厢,客室沿用了十八、二十二号线的LED灯带、中顶环形灯及侧顶板黑色镜面电子标识,既通透明亮,又科技感十足。广州地铁介绍,这是中国标准A型地铁列车又一次在广州应用,车辆全面采用中国标准,应用自主化攻关部件,实现整车节能15%以上,每列车减重600公斤以上,还具备自动发车、跳跃、对位隔离等自动运行功能。
载客量大、智慧先进,十一号线不仅列车亮点多,线路本身更肩负了“内通”的使命。作为广州首条地铁环线,十一号线贯通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五区,是强化广州地铁线网整体性、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的环形骨架线路。线路全长约44.2公里,全线共设车站32座,其中换乘站24座,堪称“换乘王”。截至2023年底,全线土建工程累计完成96%,今年内完工指日可待。
广州地铁表示,接下来将结合十一号线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列车调试工作,为后续的开通运营提供有力保障。通车后,线路将助力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里程突破700公里大关,为市民出行提速。十一号线连接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琶洲等多个对外交通枢纽,将进一步提升广州的枢纽能级,强化城市的门户地位。
“内通”的另一边,是“外联”。建设中的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正全力推进铺轨工程。在市民熟睡的深夜里,工程人员通宵作业,内燃机车利用高铁“天窗”时间,推送钢轨运输车组进入工程线开展轨道敷设。“洞通、轨通、电通”是新线建设的三大节点目标,截至2023年底,琶洲支线土建工程累计完成97%,全线区间洞通,已吹响轨通的冲锋号。
广州地铁介绍,琶洲支线是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的重要线路,是穗莞深城际铁路进入广州市核心区的重要通道。线路由琶洲至莲花,全长17.7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在琶洲站与广佛环线接轨、在莲花站与佛莞城际接轨。琶洲支线虽然不长,但贵在“接轨”,线路开通后将衔接起佛莞城际、广佛环线、地铁七号线、地铁八号线、地铁十一号线等轨道交通线路,辐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个城市,进一步加强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实现城际进入广州中央商务区。
广州地铁集团总经理刘智成表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广州地铁集团正以“内通外联”为导向,全面推进10条(段)21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佛莞城际等11条(段)411公里城际铁路建设,统筹负责广河高铁白云机场T3至江村西段线路,以及32个国铁、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项目投资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四网融合”,全面提升广州轨道交通发展能级。
产业大项目持续“放量” 加快形成新生产能力
近年来,随着大手笔引进产业大项目,推动大产业提质升级,广州正绘出一幅风劲潮涌的制造业发展画卷。
早两年落户的超视堺、维信诺等项目,产值增长越发“稳中有进”,成为拉动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企业。这两年投产的TCL华星t9等项目,在逐步释放产能的同时,也让TCL将另一条“增长曲线”代表项目——中环太阳能电池项目落户广州。还有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新能源车企,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在正向拉动广州经济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走进位于增城的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维信诺)第6代柔性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项目规划年产能约5500万片模组,如今,产能仍在持续爬坡中。作为广州首条全柔AMOLED模组生产线,产线聚焦中小尺寸全柔AMOLED模组,涵盖智能手机、穿戴和车载等应用领域,同时具备高扩展技术空间。正是这样的“扩展空间”,让小屏幕为大显示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大的可能性。随着广州开展“百人助百企”服务,驻点在维信诺广州项目的广州市工信局办公室主任肖泽与企业一线员工同吃、同住、同生产、同劳动,不仅要解决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也要思考为企业开拓发展空间,他不断牵线搭桥,横向拓展企业的产业链,为的就是让“小小一张屏”,不仅能在智能手机端“遥遥领先”,未来也能在车载交互、智能家居等更多的场景里生根发芽。
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面向未来,广州一方面加快推进为广州产业“挑大梁”的重点项目,另一方面也在着眼长远前瞻布局构筑发展新优势的未来产业。高景太阳能,仅用75天就实现打下第一根桩到产品下线全过程,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新赛道上抢得先机;由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实现商业首飞演示,让未来“空中出租车”项目更加触手可及。
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从建设到投产,一个个大项目所带来的“动力”和“效益”,绝不仅限于建设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GDP,更在于重大项目“加速跑”,更快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有力带动了广州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增量发展。面向未来,广州将持续提升重大平台承载力,加快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让更多标志性、引领性的大平台、大项目持续“放量”,为广州重大战略布局的落地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数说广州大平台
南沙已建成13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带动港澳台侨就业共838人,累计入驻港澳台侨企业(项目)共729个。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完成校园二期整体设计规划,获批7个省市重点实验室。
去年,南沙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9个(累计270个),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2万人,近三年翻两番。
数说广州大项目
国内首个固态氢储能加氢站建成。
国内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
十一号线通车后,将助力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里程突破700公里大关。
琶洲支线由琶洲至莲花,全长17.7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开通后将衔接起佛莞城际、广佛环线、地铁七号线、地铁八号线、地铁十一号线等线路,辐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个城市。
广州地铁全面推进10条(段)21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佛莞城际等11条(段)411公里城际铁路建设。(广州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