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5:37:19 来源: sp20250107
新华社贝鲁特10月16日电 中东战地手记|逃难者的艰辛与无奈
新华社记者李军 辛俭强 谢昊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滨海大道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原本是游客的打卡胜地,如今变成了简易帐篷聚集地。大道两旁栏杆上,搭满了逃难者的衣物和毛毯,充满了压抑与悲伤的气氛。
17岁的穆罕默德是这片“帐篷村”里的一员。“在黎巴嫩南部,每天都是爆炸声,我们感到很害怕,所以简单打包了几件衣物,就逃到这边来躲避轰炸。”穆罕默德一边说,一边低头看着脚下,流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重。他所在的黎南部许多城镇和村庄里,房屋被摧毁,学校被关闭,民众四处逃亡。
据黎巴嫩政府公布的数据,随着冲突升级,流离失所者人数激增,近期迅速突破120万人。逃难者从贝鲁特南郊和黎南部涌向首都城区和黎北部地区,还有大量流离失所者通过边境口岸逃往邻国叙利亚。
不仅是滨海大道,在贝鲁特城区多处街头巷尾,记者见到许多流离失所者:有带着年幼孩童的父母;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举家逃难的家庭守着一辆残破的小汽车,作为流动栖身所;一些人连简易帐篷都没有,铺着毯子席地而坐,或直接躺在地上……
逃难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大多相对无言。炮火迫使他们逃离家园,面对无尽的恐惧和不确定的未来。
在黎巴嫩东部连接叙利亚的迈斯纳边境口岸,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逃难者排着长队等着过境进入叙利亚。据联合国难民署初步统计,9月23日以来,已有超过25万人从黎巴嫩到叙利亚避难,其中约三成是黎巴嫩人,还有约七成是原本逃难到黎巴嫩的叙利亚人。
然而,即使想逃难也没那么容易。就在10月4日,以色列战机空袭了连接黎巴嫩和叙利亚两国边境点的一条约10公里长的国际公路,将公路炸出一个深达4米、长约20米、宽约9米的大坑,车辆无法通过。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黎巴嫩方向来的逃难者不得不下车,搬起沉重的行囊徒步穿越大坑,然后在大坑另一侧乘坐叙利亚红新月会安排的免费大巴,或提前联系好的车辆前往叙利亚一侧的边境口岸。
叙利亚红新月会每天都在现场组织援助。工作人员诺尔玛告诉记者,黎以冲突升级后,每天都有大量逃难者从黎巴嫩边境口岸前往叙利亚。“但即便到了叙境内,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安全了。”诺尔玛叹息道。
虽然叙利亚也不是安全的避难所,但难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茜哈姆在以色列的空袭中失去了自己的家。“我们只是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哪怕是暂时的。”她轻声说道。
50岁的哈桑娜带着三个孩子从黎南部一路逃亡,经过多日颠沛流离终于到达了这个口岸。她告诉记者,他们一路奔波,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天空中不时传来以色列侦察机的轰鸣声,哈桑娜的脸上“写满了”不安。
战争驱赶着这些无辜的人们走向未知的前路,但他们心中仍怀揣对和平的渴望。无论是在贝鲁特海滨的“帐篷村”,还是在黎叙边境口岸,逃难者无一不在期盼着能够早日重返家园。
年过半百的哈桑曾是黎巴嫩南部的一名商人,他的商店在以军的一次空袭中被完全摧毁。“希望这场战争能尽早结束,那时我们就可以回家了。”他停顿一下后说:“如果家还在的话。”
(责编:崔越、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