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GDP,怎么看?怎么比?

发布时间:2024-11-16 14:47:54 来源: sp20241116

近期国际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美国GDP占比已经从2021年末77%的“历史高点”一路下跌到现在的60%以下,中国经济增长或已进入“瓶颈期”。这不过是“中国崩溃论”的又一种翻版,但“拿数字说事”颇具迷惑性,值得好好理论一番。

过去十年间,中国GDP总量翻了一倍,2023年GDP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增长率5.2%,增速接近美国2倍。去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接近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年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有效保障了民生福祉。202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GDP超29.6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事实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增长的最大引擎,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动力源”作用持续凸显。近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中国经济的“成绩单”如此亮眼,为何GDP对美占比却连年下降?中美GDP到底怎么看、应当怎么比?关键是透过数字,看清经济数据的本质。

各国GDP比法多,要看选择哪一个。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都用本国货币统计,难以直接相比,也因此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转换和比较方法。其中汇率法最简便也最流行,就是把A国GDP数值按照当年汇率直接换算成B国货币进行比较。前文中美对比就是用的这种方法。但汇率法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汇率主要同国际贸易相关,无法全面反映不同货币购买力的真实比率;二是汇率经常因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波动,用汇率法来比较GDP也就不可避免会“失真”。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针对汇率法的缺陷而生,它追求在各国货币真实购买力基础上对GDP进行比较。《经济学人》杂志提出的“巨无霸指数”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例子。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对各国货币购买力大规模调查基础上,用“国际美元”作为基准计算和比较各国GDP,摆脱汇率波动的影响,更准确衡量各国经济增长,成为了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方法。据世界银行、IMF以购买力平价法测算,中国经济总量在2016年就已追平美国,此后逐年拉大优势,2023年中国GDP为32.93万亿“国际美元”,美国为27.36万亿,中国已经是美国的120%。比较方法不同,中美GDP的比值、趋势都会相差甚远。我们也没必要对这样那样的比较结果过于在意,脚踏实地把自己发展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汇率法下中国GDP对美占比走低原因何在?

即使以汇率法计算,中国在2023年经济增速为美国2倍情况下,对美GDP占比不升反降,也实属反常。这个反常的原因,就藏在美元的“非正常走势”中。2022年初以来,美联储连续11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将利率推至本世纪最高水平。全球都被卷进“加息风暴”,货币汇率震荡对中美GDP比值产生直接影响。2021年末到2024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超过10%,因此人民币GDP在换算成美元GDP后也会相应“缩水”,结果就是对美GDP占比下降。若按2021年末不变汇率重新核算去年中国经济,中国GDP将首次突破20万亿美元,对美占比超73%。

近几年,美国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美联储自疫情以来天量印钞,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国内物价飙升。2020年3月起,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仅1个半月内就增长2.33万亿美元,整体增幅达35%,货币增发速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1年到2023年间,美国年均通胀率超过7%,同期中国低于2%。由于GDP核算包含物价和通胀因素,美国依靠高通胀率再次大幅“拉高”了GDP数值。值得多提一笔的是,中美GDP在统计方法上也有不同。中国采用“生产法”,计入的GDP都是中国人民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美国采用“支出法”,所以计入了信贷消费等不少“非生产性GDP”内容。一言以蔽之,中国GDP对美占比下降背后,是美国经济数据的“虚胖”、“注水”。

中美GDP各自的含金量如何?

中国经济犹如“万花筒”,各领域发展大放异彩。2023年,中国社会研发经费超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64%。全年粮食产量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增长2.9%、原油产量增长2%、天然气产量增长5.8%,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

作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去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8%。在全球贸易量萎缩的前提下,中国出口总额仍然实现了0.6%的增长。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增长达29.9%,今年一季度出口额更是分别同比增长28.5%、24.7%、5.9%。

中国老百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仅去年一年,人均消费支出就增长9%,全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9.8%,冰雪运动、绿色经济、数字消费都“火出了圈”。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首次突破80亿元,“五一”假期群众出游热情高,国内出游近3亿人次。哈尔滨、淄博、天水等“网红”城市不断上新,“宝藏”小镇频频出圈。

美国经济则长期被军工复合体、华尔街等利益集团绑架。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在2024年突破了34万亿美元,且这一“史无前例”的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战争经济是美国GDP一大特色,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上开支约2.26万亿美元,在伊拉克战争上开支约1.92万亿美元,美军向国会要预算宛如“狮子大开口”,巨额军费开支让美国财政难以“用之于民”。议员们曾多次质疑美军军费去向:军机上装配的咖啡杯要1200美元一只,采购一小袋军用轴承“衬套”零件要9万美元,耗资3.2亿美元的加沙临时浮动码头启用不到10天,就被强风浪天气破坏,导致军船搁浅。

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近五分之一,比例远超世界其他国家;人均医疗开支是中国十多倍,却面临过度治疗、滥用药物、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医药保健GDP如此庞大,人均预期寿命却稍低于中国。此外,美国GDP中金融交易等“虚拟经济”规模过大,还涵盖赌博业支出、私人监狱支出等“美式”特色指标。

美国宏观经济数据与民众实际感受的“温差”大。调查机构显示,超过六成的民众对美国去年的经济状况感到沮丧。92%的受访者正在削减开支。越来越多美国家庭被迫拖欠贷款,去年第三季度,美国信用卡欠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还款逾期比例达10年来最高水平。《华尔街日报》指出,虽然失业率、通胀率、消费额等指标都在改善,但美国人的悲观情绪与经济指标间存在“惊人的脱节”,究其原因是对美国长期经济发展没有信心。

美国经济许多关键指标没有中国“结实”。以两国产业增加值为例,去年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是美国5.06倍和1.42倍,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1.67倍。对比几组重要产业数据,就能明白为何中国经济比美国成色更好、底气更足。去年,中国造船完工量高达4232万吨,美国仅60万吨;中国汽车产量3016万辆,美国1060万辆;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中国8.9万亿千瓦时,美国4.1万亿千瓦时;钢材产量中国超13.6亿吨,美国0.8亿吨;水泥产量中国超20亿吨,美国0.9亿吨;粮食总产量中国近7亿吨,美国5.7亿吨。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中国GDP,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美国把GDP数据算得再高,也难掩其经济“含金量”低、“注水量”高的窘况。

归根结底,GDP只属于经济数据的一项,不能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发展成就、人民福祉的唯一参照系。借GDP对比唱衰中国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前景,削弱不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阻挡不了中国迈向民族复兴的坚定步伐。中国经济将继续汇聚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国际问题观察员郑宗文

(责编:林凡巽、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