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被金庸、琼瑶频繁引用的金代诗词大家,竟然是鲜卑皇族?|升平四海同文轨之①

发布时间:2024-12-13 14:20:20 来源: sp20241213

  诗词是中国人的永恒记忆。如果在浩瀚的中华诗词海洋中,对以爱情为主题诗词进行投票,《摸鱼儿·雁丘词》中的这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必然位列前茅。金庸《神雕侠侣》、琼瑶《梅花三弄》等小说、歌曲、影视剧频繁引用,更使这首中华情词广为传播。

  写出这千古一问的是一位少年,叫元好问。那一年,他十六岁。

  01

  少年不知愁,却把情来问

  1205年,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赶赴并州(今太原)参加府试。途中,他遇到捕雁人正在捕杀一只大雁,而另一只漏网之雁悲鸣不断,盘旋天上不肯离开,最终碰死。元好问感念大雁殉情而死的忠贞,于是买下了那两只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河边,将埋葬两只大雁的地方取名为“雁丘”。

  感动不已的元好问,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将自己的震惊和感动,化为一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上阙以拟人的手法叙述大雁的故事,下阙则悲叹人世兴衰,渲染忠贞之情的崇高价值。

  十六岁只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如何能有如此深刻的感悟?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其先祖可追溯到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元好问出身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七岁能诗,天资出众。

  当时,金国章宗爱书法甚于国事,南宋朝政混乱无序,西夏桓宗贪图享乐而国力大衰,草原上崛起了一位“弯弓射大雁”的铁木真。

  早慧的元好问,似乎嗅到了即将到来的乱世的危险气息。乱世之中,“痴儿女”难免“离别苦”,“双飞客”终将“俱黄土”,元好问诗句中潜藏的深情本性,将成为他一生难以抛却的痛楚。

  02

  国破山河在,诗集以存史

  1234年,蒙古灭金,天地巨变。

  元好问作于金亡之际的丧乱诗,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记述了经年战乱后生灵涂炭、萧索破败的惨状。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以“天问”的形式,道出了元好问对战争原因的不解与追问。

  不同于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希冀与期待,元好问的心态是绝望中寓有不甘,故而郁结情感,演化为悲歌长吟。重“情”既是元好问创作的特点,也是品鉴其诗歌的重要标准。不论是“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的故国之思,还是“我虽禁吏出,将无夜扣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的悯农之作,抑或“芳尘未远,幽意谁传”的悼亡之什,无不发之以“情”,感人以“情”。

  元好问对故国是留恋的,对新朝是抗拒的。他满怀忧虑感慨“但恨十年后,时事无人知”,他心如磐石认定“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义无反顾决定“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正是在这种强烈且沉重的故国之情的驱动下,他虽身陷囹圄,被逼东迁,滞留聊城,但“杜门深居,颇以翰墨为事”,全力编撰让他彪炳后世的经典诗集《中州集》。

  元好问结交了蒙古政权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生活渐趋好转,行动也较为自由,得以羸弱之躯,跋涉各地,搜集史料,寻访遗逸。元好问极尽所能收集金代君臣的言论、事迹,以致“捆束委积,寒屋数楹”。

  历经二十余载,元好问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壬辰杂编》《南冠录》《金源君臣言行录》等数部鸿篇巨著。在严肃且完善的历史文化典籍的编纂过程背后,凝结着的是元好问眷恋故国的深沉浓烈情感。

  金代诗坛承北宋而来,深受苏轼、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影响。元好问在《中州集》中重申“国朝文派”的概念,就是以文坛盟主的身份强调金代文学传自北宋,出身正统。

  《中州集》,全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又名《翰苑英华中州集》,收录金代诗词约2000多首,并且给250多位诗人撰写小传,体现了元好问整理接续文学史脉络的自觉意识。

  在编撰体例上,《中州集》以天干为编号分领十集,一集一卷,卷首载金显宗、金章宗诗各一首。其中,从甲集到庚集这七卷,大致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编选金初至金末较为知名的109位诗人的诗作;辛集、壬集两卷,则有“别起”二字,于前七集收录的诗人之外,又编选了金代名声不显之129位诗人的诗作;癸集则列“三知几”等几类,卷末“附见”收录的是元好问父亲与其兄诗,体现出分类而论的特点。不难看出,全书体例不尽一致,应当不是同时编选而成。

  在选录标准上,《中州集》多选普通诗人的作品而非名家作品,多选金初和金中叶的作品而非金末诗作,有以诗存人之意,即存其诗以使作者表于后世,蕴含着元好问努力保存金源一代文化的苦心。在清代郭元釪编选的《全金诗》问世之前,《中州集》是收集金代诗作最全的总集。金诗得以传世,元好问功不可没。

  03

  文脉无南北,皆在《中州集》

  《中州集》的编选体现出元好问朴素的中华民族观念。“中州”,在古时指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是正统的象征,元好问以“中州”为名收录北方各民族诗人的诗作体现了“不辨夷夏”的大民族观,正如南宋末年大臣家铉翁《题中州诗后》言:“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

  在收录诗作上,《中州集》选录了部分南宋诗人奉使留金诗。家铉翁《题中州诗集后》即说:“而宋建炎以后,衔命见留与留而得归者,其所为诗与其大节始终亦复见记。”

  《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其五》中即言:“平世何曾有稗官?乱来史笔亦烧残。百年遗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泪看。”这首诗意思是说,金代在太平盛世时没有派人搜集史料、采集诗歌,而战乱一起,许多珍贵的史料都散佚残缺,元好问自觉担负起稗官采风的职责,将残存的部分诗篇编定成集,保存下来,希望后世之人能够认识到这百年遗稿(《中州集》)的珍贵价值。

  以诗传人,以人传诗,以诗传史。作为“当代人”编“当代诗”,元好问的《中州集》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不仅保留了诗人的生平,还记录了时人,包括编者对该诗人诗作的评价,兼有传记和诗话的双重性质。金诗的流变、传承以及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记录。因此,清代学者王士禛高度评价:“元裕之撰《中州集》,其小传足备金源一代故实。”

  元好问“以诗存史”的编选思路,也为后世文人所效仿。钱谦益的《列朝诗集》、黄宗羲等的《宋诗钞》、陈焯的《宋元诗会》、徐倬的《全唐诗录》,都是效仿《中州集》的编选思路而成的。

  (作者简介:左志南,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杨鹏威,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