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秀水一杯茶(大地风华)

发布时间:2024-11-30 23:59:52 来源: sp20241130

  九曲溪碧水澄澈见底,天游峰一石葱茏挺秀。寒冬的武夷山,依旧满眼苍翠、生机盎然。四面八方的客人来到这里游山玩水,流连忘返。

  武夷风景,贵在“三三秀水、六六奇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而集千般奇秀、万种风情于一身的,正是岩茶。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是茶圣陆羽对茶叶生长土壤的描述。武夷山丹霞地貌千姿百态,岩石风化后富含矿物质,形成茶树独钟的珍稀“烂石”,岩茶之名由此而生,岩韵之韵由此而成。

  岩茶依生长条件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其中正岩品质最佳、岩韵最浓。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曾率团队在正岩区、半岩区和洲茶区多点采样,分析了不同茶区茶青及土壤样品万余份,获得大量科研数据。研究发现,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的茶青次级代谢物差异显著,说明岩韵不是虚幻的感觉,而是切实的存在,与产地明显相关。

  岩韵还与山峦云雾相“缭绕”。九曲溪畔、天游峰下,有一著名景点——茶洞。穿过石门,但见岩峰石崖环峙,一亩见方的空旷平地上,山泉叮咚作响,茶树青翠欲滴,空灵之气扑面而来,仿佛进入桃源仙境。然而,洞在何处?其实,此刻已身在洞中——洞口朝天,也称洞天。相传这是武夷先人最早栽下茶树的地方。上品坑涧岩茶多受益于这种洞天佳境:云雾低回,阳光轻抚,注天地之精华,育品类之繁盛。

  名列岩茶之首的母树大红袍之所以神奇,就在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长环境。在清泉潺潺的九龙窠峡谷,峭壁上六株母树大红袍亭亭玉立,周边砌石保护,有如精致典雅的盆景。

  大红袍之名何来?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一是灵猴采茶说。由于茶生悬崖峭壁,得靠猴子攀岩采摘。更多的是状元报恩说。明初一学子赴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中暑晕厥,幸得僧人搭救,后学子高中状元,特意回来报恩。僧人将救治之功归于以茶入药,让学子报恩茶树,学子遂披茶树以御赐红袍。

  母树大红袍谁栽?同样莫衷一是。有种说法是鸟衔茶种掉落岩壁。天降奇树,自然得天独厚,不仅有山间雾霭精心滋养,更有岩顶细泉终年浸润。母树大红袍茶物以稀为贵,2006年起,武夷山市政府决定对母树大红袍实行停采养护。如今,游客可以徜徉于岩骨花香漫步道,感受母树大红袍的绝代风华。

  武夷风光,美在山水交融。“溪边奇茗冠天下”,自然少不了水的襄助。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中心景区公路经过月亮湾,冬季枯水期依然水量充沛。晶莹的溪水从容流下弧形水坝,“大珠小珠落玉盘”,珠帘密实,乐声律动,山光水色,沁人心脾。月亮湾的水是武夷好水的一个缩影,高度契合古人“清、活、轻、甘、冽”的泡茶用水标准。

  月亮湾横亘于九曲溪上游桐木溪。溯溪而上可到溪水发源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桐木村。这里是世界红茶的发祥地,所产正山小种名扬天下,还为英语添加了“小种红茶”这个单词。九曲溪自西向东蜿蜒穿过的茂林丹崖,历史上还是重要的茶叶贸易通道。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今天,人们习惯于坐在竹筏上,顺流从九曲星村码头漂向一曲幔亭峰下,饱览胜迹,涤净心尘。然而,历史上的九曲溪则是交通要道,辛勤的船工从一曲向九曲逆流而上,将沿岸盛产的岩茶运到当年名噪一时的星村茶市,再由星村北上南下、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沿岸崖石上纤夫留下的脚印,记录着九曲茶路的峥嵘时光。

  汲九曲溪水烹茶,如何?早在八百多年前,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就已乐在其中。九曲溪流至五曲,有一巨石屹然而立,“可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窠臼自然如灶。”朱熹请石匠刻“茶灶”之名于石上。他常与友人在此聚首,品茗论道,还留下诗句——“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哲人已去,茶烟犹存,历朝历代名家大师唱和吟咏之声,至今不绝。

  朱熹一生,近五十年在武夷山度过。离“茶灶”不远的隐屏峰下,有朱熹兴建的武夷精舍遗址,如今复建为朱熹园。他在这里著书立说,倡道讲学,筑理学大厦,启“道南理窟”。

  中国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就是最早发现了茶叶之用,并使之风靡世界,甚至影响了历史进程。

  茶叶长期是古代丝绸之路流通的主要商品之一。继丝绸之路之后崛起的又一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万里茶道的起点,就在武夷山。武夷茶从这里出发,一路辗转进入俄罗斯,再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茶路延绵一万三千多公里。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已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而将武夷山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双世遗”提升为“三世遗”。岩茶传统制作流程有复式萎凋、看青做青、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十道工序。古人曾赞“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武夷茶人对茶技的孜孜求索,令人赞叹。

  岩茶种类繁多,铁罗汉、水金龟、岭上梅、醉海棠、不知春……信手拈来,闻名识香,据说多出自明末清初的文人雅士之手。然而,对于茶的探究,人们从未止步。多少年来,武夷茶人一直为做出好茶不断精进。在燕子峰山脚下的燕子窠,我们直接感受到新时代茶人的新探索。作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点,燕子窠生态茶园套种大豆、油茶等作物,形成“有机肥+绿肥”种植模式,最大限度保留茶园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目前,燕子窠模式已辐射福建全省三十万亩茶叶种植面积。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是各地正在书写的大文章。数据显示,武夷山市约一半人口从事涉茶行业,拥有茶山约十五万亩、注册茶企五千余家,茶叶年税收突破一点二亿元。如此看来,武夷山与其说是旅游之城,还不如说是一座茶香浓郁的茶城。

  茶叶深刻改变了武夷山的旅游业态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围炉煮茶为例,这种朱熹钟爱的喝茶方式正在武夷山复苏。溪水边、山脚下、大街上、商铺里,人们围着一炉暖茶和水果茶点,或谈天说地,或凝神思考,或切磋琢磨。武夷山还曾专门举办为期三天的全国围炉煮茶节,游客与市民云集城乡十三处分会场,炉火红红,茶气氤氲,人情暖暖,其乐融融,好一派盎然生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0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