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7:43:01 来源: sp20241128
开栏的话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即日起,本报推出“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第一现场,报道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展现首都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面貌。
北京制造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作为“北京智造”的代表,小米汽车工厂的关键工艺100%自动化,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图为小米汽车工厂总装车间内,车辆正在进行下线前的检测。76秒,一台小米汽车整装下线的时长;
900多家,京城平均每天诞生企业的数量;
300亿亿次,全市最大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一秒钟的计算能力;
81%,“一件事”营商改革压减的审批时限……
一个个数字生动诠释着改革开放在京华大地激发出的澎湃活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国首都,更应用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下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力开创首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破障碍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科技界习惯用“0”“1”“100”来表示创新成果生长的每一步。无法回避的是,我国“从0到1”的原始创新短板突出。想要探索更多“无人区”,大科学装置是不可或缺的“指南针”。
日历翻回到2017年5月,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这是我国批复的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前两者不同,怀柔主打以大科学装置撬动原始创新。
“北京是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区域,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前沿科研工具的支持。”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怀柔科学城由北京市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一边拿出最大的支持力度,一边拿出最好的项目和团队,7年就布局了37个科技设施平台。
当一个个科技设施平台建成,新问题摆在面前:该给谁用、怎么用,才能有最大产出?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怀柔首个运行的大科学装置,实验里也能看到不少“洋面孔”。投用两年多,这里服务了国内外400多个课题,多国科研团队携手为地球防灾减灾、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课题探索答案。“仅仅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就有400多万行的代码量,不是几个团队能完成的。”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怀科办主任张木兰深知开放共享所带来的创新活力。
前沿创新对设施共享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科技设施平台由各个建设主体管理,开放共享仍需突破传统观念。为此,本市和中科院等一起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已经投入运行的10个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各国科学家开放共享,加速取得基础研究、硬技术研究突破。
位于中关村的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里,诞生没多久的全球首款智能心脏超声机器人临床验证的准确性已与高年资的医生一样。研发团队运营负责人姚国才解释,这款机器人“导入”了医生的丰富经验,既能看清影像并决策,又能不断学习。
其实,这款机器人在两年前刚启动研发。之所以进展这么快,与这间新型研发机构的属性不无关系。政策创新让其在经费使用上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在确定的重点方向、领域内可自主确定课题、选聘团队、安排经费,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我们搞的是原始创新,很多东西都需要探索,不可能像传统机制一样在报预算时就能预知、把设备清单定死了。”灵活宽松的氛围让姚国才放开胆子探索颠覆式创新。
如今,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地,9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63个项目已向科研人员赋权,高校院所等机构科技成果探索“先使用后付费”……科技体制改革破除藩篱,助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接连诞生,北京正加速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追“新”逐“质”积蓄发展动能
9天内,陆、海不同发射场,3次探索太空——一个多月前,来自北京的“谷神星一号”创造了国内民营火箭最短发射间隔纪录。
这几天,距离发射场千里之外的北京实验室里,团队正为下次发射做准备。“上半年的3次发射只是前奏,今年我们预计完成10到12次发射任务。”研发“谷神星一号”的星河动力航天公司战略高级总监孟宪博说。
“航班化”发射节奏需要火箭具备快速装配能力、多任务协同能力、综合调度能力。10年前,我国航天领域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有航天产业底子的北京,雨后春笋般诞生了一批星箭企业。
但民营火箭仍面临多个难题,企业“保不起”、保险机构“不敢保”是其中一项。正值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时刻,本市率先推出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补贴政策,最高按保费50%给予补贴,单个企业最高可获补千万元。“这个政策助推了商业火箭‘航班化’发射。”孟宪博说。
城南,瀛海地区的几栋老厂房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腾笼换鸟”:过去的雪莲羊绒生产基地悄然开工改造为“北京火箭大街”,未来有望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看着规划,孟宪博对其中的共性技术平台颇感兴趣,这里将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静力、分离、3D打印等十余项试验及共享制造服务,“有了这个共享平台,企业在北京就能搞定这些试验。”他说。
摊开北京未来产业版图,“新势力”积聚而来:中关村等周边地区打造39平方公里的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上庄国际医谷等120万平方米的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正从蓝图变为现实,门头沟有了更响亮的地标——“京西智谷”……
当连续数年占GDP超8成的服务业,遇到正迈向“高精尖”的先进制造业,便迸发出“1+1>2”的效果: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形成“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市场销售”完整链条;小米集团以互联网赋能先进制造业,建立以小米产品为核心、带动生态链企业共同发展的物联网生态……到明年,北京将培育形成“十园百企”两业融合示范试点,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全覆盖。
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聚势赋能。“北京将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个关键点,加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下好先手棋,加大组合拳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压茬改革绘就营商新图景
再过几天,京东大药房在经开区的第6家门店就将开业,药店负责人杜春光把新店开业的时间生生提前了10天。
“这10天是审批给省出来的!”他心里有笔账:过去开店要往审批大厅跑好几趟办三个证,还得到相关部门备案;现在最多跑一趟,只办一张综合许可证。
他点赞的这项改革是“一业一证”,就是把一个行业经营所需要的所有许可都整合到一张证上。“过去各个部门、各个流程的不同许可事项,其实在我这儿都是开药店这一件事。这回好了,真成一件事了。”他说。
2021年6月,本市在经开区率先启动“一业一证”改革,填写一张申请表、提交一套材料、跑一次腿。“光‘一业一证’这一项改革,我们就收到企业近十面锦旗。大家点赞的其实是改革的效率。”看到了效果,经开区开始探索改革的升级版,以往复杂的行政审批实现了“一件事、一人办、一次办”。
由一区推及全市,“1”成为营商改革的标签,代表着办事效率不断“挑战”极限。“一业一证”平均压减材料50.6%、压减时限71.5%,大型活动“一件事”改革平均压减材料40%、压减时限81%,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实现49个市级政府部门领域全覆盖,一份专用信用报告替代20个领域有无违法违规信息查询。
从2018年开始历经6个版本改革、累计实施1270多项措施后,北京营商优化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今年,京津冀新增8个以上区(市)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推出第二批京津冀企业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实现20个以上事项互认,新增100项以上“区域通办”事项;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实现就近办、自助办;“京通”小程序新增200个以上政务服务办理事项;重点加强政务服务平台与各类办事服务系统整合联通,企业群众办事能够一次登录、全网通行……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北京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担当、“实”的作风把各项改革推向前进,推动首都经济在固本培元中持续回升向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曹政 和冠欣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