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增绿 群众增收(深阅读)

发布时间:2024-12-06 03:39:38 来源: sp20241206

  核心阅读

  2008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余年来,治理石漠化面积达51.53万公顷。在广西,记者走访多个岩溶地区,喜见石山增绿、群众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持续科技攻关、开拓发展路径的努力。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08年起,广西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余年来,治理石漠化面积达51.53万公顷。其中,“十四五”以来治理10.86万公顷,石漠化土地植被覆盖率达到45.8%,石漠化扩展趋势逆转,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生态修复——

  持续植树造林

  打造满目苍翠

  来到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古零社区弄拉屯,只见绿进石退,满山苍翠。

  清早,67岁的村民李荣光钻进山,为樟树苗找“家”。“在弄拉种树35年,我闲不得。”李荣光说。

  弄拉,在当地方言中意为“高山上的小平地”。全屯29座山头,12个弄场曾是石漠化重灾区。李荣光回忆:“水流光、土跑光,全是石头。”乱砍滥伐,滑坡频发,一度山越来越秃,粮越打越少。

  上世纪60年代起,当地开始利用生物措施恢复生态。“严禁在本队山林乱砍滥伐柴火,竹、木、果树,砍一棵,队里的人扣工分……”在弄拉石漠化治理展示馆,留存有一份1967年7月10日的《古零大队弄拉生产队队规民约》。全文共四条,讲的全是封山育林,明确“保护我队山林资源,造福子孙万代”。

  年少时,李荣光误砍一棵柚子树,被罚200工分。后来生产队选队长,大家说:“选李荣光。他被罚过,记得住。”

  昔日砍树小伙,今成种树老人。李荣光自掏腰包买树种、树苗,带头种树过万棵。“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把树种下去。”李荣光说。

  为在石头上种树,弄拉步履不停——派出青壮年上山巡逻护林;大伙自发约定,砍1棵树,补种6株苗;每年春夏,全屯发动男女老少进山种树……

  数十年来,几代村民久久为功,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砌墙保土等治理方式,种植竹子、柏树、樟树等1.6万多棵,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32.1%增长到2023年的97.5%,210多公顷石漠化土地披上绿装。

  石山增绿,弄拉的变化折射八桂大地石漠化治理的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介绍,根据2021年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31.5%,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14.5%。其中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居全国第一,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一。

  科技支撑——

  选育乡土树种

  推广实用技术

  深山里,有个仪器形似光伏板,板下有个60厘米高的白色圆柱体,叫中子探头。

  “这是‘宇宙射线区域土壤水分观测系统’。通过捕捉测量近地面环境中的快中子浓度,可以反演出喀斯特小流域中尺度土壤含水量。”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张伟介绍。

  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喀斯特地貌非常普遍,石漠化尤为突出。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就坐落于环江县大才乡同进村木连屯。

  从1994年起,科研人员扎根环江,研究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揭示其退化机制,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如何服务石漠化治理?

  “我们基于关键带多尺度水土过程分析发现,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包含地上水土流失和地下垂直漏失两种,且以垂直漏失为主。所以,喀斯特地貌既不能翻耕扰动,也不建议等高梯土。”张伟说。

  经过长期实验,研究站筛选出32种具有固氮、耐旱、水分养分资源活化等功能的植物,建立20亩优质种质资源圃和1.2万亩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林—草—药复配示范区。

  治理石漠化,植被选择要因地制宜。张伟解释:“比如,石灰岩‘缝’多能存住水,应选择青檀、青冈等深根系植物,扎进根去‘吃’住石头;白云岩‘缝’少,应选择合欢、深紫木蓝等根系平铺型植物。”

  20年前,张伟刚到环江时,交通条件落后。从大山里往外运植物、土壤样品,得先用筐挑1小时,再换骡车。3000斤样品,二三十人来回挑了两天半。

  现在,环江有了高铁站,村村通了硬化路。“条件愈加完善,科研成果愈多。”张伟说,“5年来,研究站发表喀斯特生态研究SCI论文占全球的23%。”

  多年来,广西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滚动推进”,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技术科学试验,选育出适合石漠化地区种植的苏木、吊丝竹等乡土树种,总结出吊丝竹箩筐带土育苗、地膜覆盖造林等实用技术并进行推广,探索出10多种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循环利用良性发展之路。

  凝聚众力——

  带动增收致富

  提高群众热情

  谷雨前,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唐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秦桂朋很高兴,农技员又进村看金槐长势,指导村民管护。听到农技员说“茎秆粗壮,没病害”,大伙放下心来。

  以前种地,种一坡只能收一箩,秦桂朋没办法,才奔上海、桂林谋营生。后来,家乡治理石漠化,秦桂朋回乡种沃柑,间种金槐。“槐米去年价格高,一斤25元。”秦桂朋说。

  当初县里以林长制为抓手,普及金槐种植,群众心里没底,怕产量不高。“可一听能治石窝窝,大伙都支持。”秦桂朋说。

  “金槐一蔸撒三四两复合肥;剪枝剪口要平滑,留3个侧芽养冠;这几天还要改造农用单轨运输车……”秦桂朋对金槐种植熟门熟路。

  去年开始,唐家村委代上村也种起400亩金槐。“为了治理石漠化,县林业局送来苗,肥料也不花钱。”秦桂朋说。

  石漠化治理带动群众增收,特色种植、生态旅游多点开花。

  近年来,桂林积极治理石漠化,探索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如今山更绿,水更清,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

  良好生态打开致富新路。代上村近漓江,如今,江边的杨堤码头游人如织。民宿经营者谭宗芳今年新投入120万元改造房屋,建起了玻璃棚、观景台。“漓江两岸采石场全部关停,周边绿化越来越好,我对这里的生态旅游发展有信心。”谭宗芳说。

  近年来,广西积极通过设立保护区、发展特色种植等措施,推动石漠化防治。其中,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环江国家石漠公园和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人气旺。

  秦桂朋感慨:“谁说石旮旯结不出金疙瘩?大自然就是如此,你破坏它,它会无情惩罚你;你善待它,它会给你丰厚回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1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