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爱国三问”的新时代回答

发布时间:2024-12-30 10:06:23 来源: sp20241230

  首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数字人方式“现身”校园。身着长衫、两鬓微白的“张伯苓”对同学说:“新学期开始了,跟往常一样,我来看看同学们。”现场掌声雷动。

  “老校长您好,我是现在的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我代表全校师生欢迎您回家。”9月21日晚,南开大学,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借助AI技术,跨越百年,南开两任校长同框。

  陈雨露说:“向您报告,重温重答您提出的‘爱国三问’,已经成为南开每年开学典礼的传统和震撼。”“张伯苓”连连点头。

  南开学子回答“爱国三问”

  时间是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始业式”上,张伯苓校长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回头望,大浪滔滔,从历史风雨中走来了千万中国人。

  如今,改革开放辟新篇,我国正大步迈向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新征程、新使命、新诗篇。9月21日晚,站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大思政演讲台,陈雨露与“张伯苓”隔空对话,共话南开之变、教育之变。陈雨露再次发起“爱国三问”。在南开大学的礼堂里,台下4000多名南开大学学生,齐声回答:“是”“爱”“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

  这让张伯苓的孙子张元龙感慨不已。看到了爷爷的面容,“感觉非常亲切”。他回忆爷爷的往事:张伯苓在临终前没有留下存款,家里只有几块钱和两张车票。张伯苓多次嘱咐晚辈,只要国家需要,一切都可以奉献出来,包括生命。张元龙说:“我们将会把这种爱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

  爱国故事一脉传承,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口号成为了新时代强音。在南开大学,《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周恩来回南开》《爱国三问》《数理王国》等话剧年年上演,张伯苓、叶嘉莹等大师故事感染了无数青年学子。

  前辈用生命注释“爱国三问”

  跨越山河。9月18日,国家大剧院,致敬“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第100场公演正在举行。新时代的清华学子走上了舞台,把邓稼先学成归国、隐姓埋名、报效祖国的故事演给了更多的人看。

  舞台上,“邓稼先”和科研人员们经过9次精算扫清了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一个障碍。他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咱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一定要奔世界先进水平。”挺过了技术封锁、资料匮乏的困境,直到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扎根苍茫大地,深爱热土家园……”主题曲在舞台上一遍遍响起。剧中邓稼先的饰演者、清华大学学生傅宇杰从2013年就加入《马兰花开》剧组,10余年的时间里他坚持演绎和传播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深挚情怀,“在排演的过程中,我们与邓稼先学长的精神世界不断产生共鸣。”

  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求学的本科生张恺南始终记得,大一初次观看《马兰花开》话剧时,剧中“邓稼先”站在天安门城楼下,远远望着国旗的那一刻,“也许他内心在想,我们后辈人是否还会记住他?”张恺南给出的答案是:“会,我们不仅要纪念他,还要学习以他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战火纷飞、救亡图存的年代,“你爱中国吗?”无数前辈们用奋斗和生命写下了“爱国三问”的生动注脚。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如今在壮阔的复兴航程上,爱国有了新的奋斗坐标。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新时代呼唤响彻大地。

  一代代青年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西部大开发、基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一组数据记录着:2024年度在岗西部计划志愿者达8.3万人,90%以上服务岗位覆盖乡镇及以下单位;超过54万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志愿服务,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建设发展带去新理念、新智慧、新活力。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王良哲常穿着红色工作服,背着双肩包,装着厚厚一沓资料,走遍了作业区400多平方公里的井场。

  王良哲承担着页岩油井区现场管理和动态分析工作,但井场141口水平井的产量不稳定,而页岩油开采难度大,无现成经验可循。王良哲和团队长期展开技术攻关,提升油田有效治理水平,让作业区从欠计划运行提升至超计划完成,产量持续上升。

  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让王良哲愈发感受到,基层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大舞台,更是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他说,要在新疆安下心、扎下根,在戈壁绽放青春光彩,报效祖国。

  担任多年学生辅导员,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合作发展部副主任的费葳葳从一代代青年身上看到,热血奋斗的青年是“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最有力支撑:“他们把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融入了个人的职业选择,镌刻在了与祖国同行的奋斗和成长中。”

  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历史巨轮滚动,新一代的中国青年要接过接力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早已经画好了路线图: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张雪雅和同学们想要成为“龙芯”团队的接棒人。课堂上,站在讲台的授课老师正是“龙芯”的研发核心人物之一——胡伟武。而在胡伟武的学生时代,他也曾立志成为“龙芯”研发的接棒人。

  故事追溯到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上竟没有找到一家中国企业。从此“龙芯”开启了中国芯片的研发之路,完成了从“龙芯1号”到“龙芯3号”的飞跃。黄令仪辞世之后,一代代年轻人接力完成“龙芯”开发,破解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即使有一天匍匐在地,我也要为祖国洗刷掉这个耻辱。”黄令仪直击灵魂的话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回响。

  “我会更坚定地走在科研道路上。”张雪雅深有感触。在科技强国的奋斗路上,她看到一代代科学家开疆拓土,也为后来人引路导航,“满心敬佩”。

  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青年团队中涌现:南开大学教授牵头完成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实验,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4岁,已研制和发射了“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卫星;武汉大学团队研制我国首个全球雷达正射影像一张图,向各行业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

  9月21日晚,一颗颗带有独特编号的“小行星”在南开大学体育馆的大屏幕上闪过:“郭永怀星”,国际编号212796;“钱学森星”, 国际编号3763;“钱三强星”,国际编号25240;“樊锦诗星”,国际编号381323;“袁隆平星”,国际编号8117;“王大珩星”,国际编号17693……

  “群星”闪耀,为在场的南开学子点亮了一条“追星”之路。南开大学合唱团演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全场响起。

  “同学们,你们是见证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一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任,落在你们身上。”站在舞台中央,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年近八旬的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说:“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天津市委网信委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委网信办、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海河传媒中心承办,中国青年网、人民视频执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话剧院支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