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6:29:18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社 上海10月12日电 题:作曲家吕其明:7天写出《红旗颂》,一生融入一面“红旗”
中新社 记者 王笈
半个多世纪一晃而过,今年94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又回到上海爱乐乐团所在的武定西路1498号。10月12日下午,吕其明《红旗颂》珍藏版黑胶唱片在此首发,收录了钢琴与乐队、双钢琴、少儿合唱等8个不同版本的《红旗颂》。
坐在自己曾使用过的办公桌前,吕老笑容和蔼地接受了 中新社 记者的采访。“70多年来,我写了很多音乐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当年音乐界老前辈审听《红旗颂》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10月12日,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上海爱乐乐团接受采访。 (上海爱乐乐团供图)自1965年首演以来,《红旗颂》在海内外盛演不衰,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作品开篇以中国国歌为素材,引子庄严恢宏;紧接着,红旗音乐主题在C大调中喷薄而出,抒发了对胜利的喜悦、对红旗的赞美;尾声将乐曲推向高潮,象征着新中国的辉煌未来。
作为《红旗颂》的创作者,吕老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他出生于革命家庭,10岁便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文艺战士,战火中的生活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情感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转业至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作曲家;195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1965年创作出代表作《红旗颂》。
在吕老看来,7天写出《红旗颂》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有思想情感和民族音乐两大“宝库”。“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死考验,我一直在成长,坚定地想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也从未间断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从各地民歌中汲取养分。创作《红旗颂》,就像是把这两个‘宝库’的‘闸门’打开了,灵感喷薄而出,水到渠成。”
半个世纪以来,吕老一直在修改《红旗颂》。据他回忆,《红旗颂》是老前辈们给他的“命题作文”,创作时间很紧张,因此尽管他有好几个方案去完成作品,却来不及一一考虑清楚,只能选择最可行的方案写了出来,没想到大受欢迎。“但我当时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程度,时间又太仓促,在艺术上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考虑到《红旗颂》的盛演,吕老并没有一次性对作品进行大幅度修改,而是采用“切香肠”的方式,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改谱。几十年来,《红旗颂》有了管乐、钢琴独奏、交响合唱等12个版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音乐爱好者需求。吕老觉得,是时候为《红旗颂》的修改画上句号了。
“当年的娃娃兵,现在已是鲐背之年的文艺老人,我把一生融入一面‘红旗’。”吕老说,自己将一如既往,为祖国人民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