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3 20:41:24 来源: sp20250103
新修订的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以来,各地义务教育学校——
用好教材育新人
“把国旗举高点,再高点”“每个角都展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教室,学生4人一组进行“我与国旗合个影”活动,孩子们严肃认真,相互提醒。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结合教材课文《我向国旗敬个礼》做出教学设计。
走进广东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围坐大榕树下诵读美文,开启一堂户外作文课。“每个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环节,都让我深刻领悟到遣词造句的妙处。”翻看新课本,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材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秋季学期开学,一套套散发着墨香的课本摆上课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课本有哪些亮点?一段时间以来,师生反馈如何?如何进一步做好教材使用工作?记者进行了采访。
强化育人导向和价值引领
“教材要面向未来,培养时代新人。”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路建平说。这也是一线教师及教研部门等专家的共识。
如何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
“进什么”“进到哪”“怎么进”?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材坚持一体化设计,结合各学科特点,增强系统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九年级上册集中阐述,其他册次结合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如四年级下册“守护我们的家园”单元讲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内容;
语文教材,有针对性地选用典型文章和有关论述,从《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选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文,在相关栏目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
历史教材,展现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导学生基于对史实的了解,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道德与法治教材立足‘关键课程’的基本定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精选具有时代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其从国家发展大局和身边变化中坚定‘四个自信’。”北大附小思政课教师庄严表示。
与此同时,教材调整优化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及重大主题教育特色鲜明,蕴含的育人导向和价值引领进一步彰显——
探寻“何以中国”。历史教材设置《中华文明的起源》,介绍良渚古城等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语文教材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选文353篇;
重温“英雄中国”。道德与法治教材丰富和充实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介绍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事迹;语文教材新增《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山地回忆》等课文,全套教材革命文化选文91篇;
见证“奋进中国”。《“蛟龙”探海》《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入选语文教材,突出介绍大国重器及其背后的中国力量……
一系列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和学术研究新成果的内容,让教材的民族性显著增强,时代感扑面而来。
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看起来像现代齿轮,古代做什么用?古人怎么加工出来的?”近日,北京一所学校的七年级历史课上,学生对课本里的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产生兴趣。课后,师生一起查找关于“铜齿轮形器”的资料,讨论交流。
开学以来,不少学校初中历史课堂掀起关注、学习、运用考古的热潮。有学生看见文物图片就能脱口而出馆藏何处,有的主动介绍参观过的文化遗产地,还有的下课后围着老师问个不停……
“新教材第一单元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拓展资源,如DNA技术、仰韶文化彩陶等知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丁丁表示,特别是位于首都的北京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等师生“身边”的资源,激发了学习热情。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依据,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按照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
“为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统编教材在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形式等方面,都落实了这些要求。”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语文教材以特定主题为统领,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方式,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如何用好教材,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我们重视课程实践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选文之美。”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教师李娜介绍,语文科组结合校园文化节“我是朗读者”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读单元课文,“不仅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亲情,还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活动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再如,怎样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历史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徐蓝介绍,课本加强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讲述,充实了唐朝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家等内容。单独设课聚焦不同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医、数、农等成果增至50余项,书画、音乐、雕塑等作品达300余件。
“学习建议”明确单元学习的素养要求,“材料研读”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提高多方面素养……从一系列体例设计可以看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统编教材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
提高教材使用效果
“如何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怎样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日前,广西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一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近300名教师参与,直播观看量达12.4万人次。
“我们组织培训的形式包括教材解读、教学指导、课例展示等,让更多教师掌握用好教材的方法。”该所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黄新清表示,下一步,将以说课比赛、案例评比等活动为契机,引导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课程共享资源包,推进课程高质量建设。
开学以来,各地积极开展培训,一线教师熟悉教材内容、理解编写意图,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
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一些教师没有考古学教育背景,加之各地教情学情不同,怎么更好体现教材新理念?
丁丁建议,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要学术成果,并运用到研读教材、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各地要帮助教师获取培训资源、化解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研活动和线上平台展示优秀课例。“特别是引导教师结合区域特色资源,通过实地参观、模拟考古等教学形式,创造性用好教材。”丁丁说。
…………
教材无小事,教材建设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此次修订历时两年多,编委会和修订组对教材修订稿反复打磨,其中不乏创新。
比如,语文教材的新增课文《青春之光》,改变以往的汇编形式,组织作家实地采风调研黄文秀事迹,形成初稿后回其家乡,读给亲友、同事和当地百姓听,再进行修改完善。
“教育部教材局将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了解一线情况,听取社会意见,提高教材使用效果。”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一步保障教材使用顺利推进,切实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爱国情怀。(人民日报 记者 黄 超)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