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感知绘画里的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1-07 20:06:42 来源: sp20250107

  咫尺之图,描百千之景;渔樵耕读,绘世态人情。从《洛神赋图》到《千里江山图》,从兰亭雅集到垅上踏歌,绘画中藏着中华文明怎样的基因密码?

  金秋十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之专题展览“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正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出,精选的220余幅历代绘画精品打样稿,让参观者得以一站式饱览中华文明长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需要贯通古今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正是这样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盛世修典,留存传世之作。

  历代名画历经岁月沧桑,有的离散海外,有的自然老化。以采集数字化高清图像的形式完成名画整理汇编,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时代作答。

  奔波数十万公里,往来通信、信函数以万计;先后出版历代绘画全集60卷226册,收录绘画藏品12405件(套);识别一篇题跋、一枚印章的准确信息往往要查阅数万字资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编辑团队经历的千辛万苦。

  这是中国首次对世界范围内留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考证与汇编。国际学术界评价,这是“古典艺术史不可替代的永恒记录”。这背后,是一个文明大国昂扬的文化自信。

  坐在资料几乎堆成小山的办公室里,“大系”项目负责人颇为感慨,“‘大系’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做好保护、利用、研究,更好地续写‘大系’下半篇大文章。”

  以图证史,水墨画卷讲述文明故事。

  文史故事、典章礼仪、人物线条、山水笔墨、花鸟色彩……绘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记录文明的载体。以图证史,“大系”的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如何将图像数据转化为人工智能可调取和分析的知识?这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青年学者陈晓皎正在钻研的课题。围绕“大系”成果,浙江大学加快构建艺术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等团队参与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则从“大系”中得到启示,出版了“宋画中的鸟类”一书。174幅宋画作品中,包含了67种可辨识的鸟类。陈水华得出结论,“我国宋代早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学传统。”

  典藏共赏,千古丹青走近寻常百姓。

  走遍千山万水,“大系”编纂完成。从编辑部走出,“大系”走进文博场馆、教学课堂、城乡社区,走向海外。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持续举办,展出作为“大系”编纂过程中档案记录的高清打样稿,近700万人次参观。2022年至今,已在英国伦敦、意大利威尼斯等地举办了11场海外特展。

  绘画中如何表现丰收场景?日前,“农为邦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农耕文化特展在江西泰和县举行,《五牛图》等180件高清打样稿,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宋代妇女的着装有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中的饭店如何布局?“大系”项目专家对浙江杭州西湖区的小学美育课印象深刻,“传播的意义不亚于编纂,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良渚港畔,一座场馆在加紧改扩建。杭州余杭区委宣传部部长倪伟俊介绍:“这里将建成一座典藏馆,让‘大系’安家落户,实现永久展陈,持续开展研究转化。”

  “大系”为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盛世典藏,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历史借鉴。中华文明的长卷,必将绽放新的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1日 04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