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的高原情:战“虫癌”,带团队开创多项先河

发布时间:2024-12-06 01:41:45 来源: sp20241206

   中新网 西宁11月28日电 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的高原情:战“虫癌”,带团队开创多项先河

  作者 张添福 张静

  “我来自班玛县,我需不需要去北京做手术?”“我是甘德县的,我的手术安排在哪天……”

  当患者提起自己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的家乡名称时,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的董家鸿,对这些县名耳熟能详,甚至很多去过不止一次。

图为董家鸿院士(右一)查房。黄锦汇 供图

  而董家鸿对于这些县名的耳熟能详,跟一种叫做包虫病的地方病有着莫大关系。

  日前,董家鸿在位于青海省会西宁市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参与查房和病例讨论,还为多名包虫病患者开展手术。

  作为中国肝胆胰外科和肝移植领域领军人物,董家鸿和团队近年来多次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奔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包虫病最流行、医疗力量最薄弱的地区,解决病患问题。

  包虫病,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潜伏期长,早期不易发现,特别是泡型包虫病,可以向周围组织侵蚀,甚至向更远的器官转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因其致死率高,又被称为“虫癌”。

  青海省是中国包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2012年中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显示,包虫病在青海省39个县(区、市)人群、家畜和野生动物中都有流行,尤以六州牧业地区最为严重,该省人群包虫病患病率为0.63%,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严重危害着青海省农牧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图为董家鸿院士开展手术。黄锦汇 供图

  201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的支持下,董家鸿集结全国卓越专家团队,围绕青海省健康帮扶和包虫病防治任务,从多个环节入手,组团式连年开展规模化公益手术救治、基层包虫病救治能力的提升、属地化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复杂包虫病外科手术的创新应用、牧区疾病筛查与远程医疗技术的研发、面向疫区的多种形式健康宣教……

  10年来,董家鸿牵头的中国包虫病防治联盟,在青海省各级政府的组织支持下,充分依托省级诊疗中心-州(市)级诊疗基地-县级诊疗救治站-乡(镇)诊疗管理站的包虫病“四级”分层诊疗联动机制,包虫病手术患者动态“清零”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跟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樊海宁教授团队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一些疑难的包虫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董家鸿说,我们希望通过几天的集中手术,解决一部分患者的健康问题。

  董家鸿说,而建立分层诊疗联动机制,希望一般的包虫病患者在县里边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复杂一些的病患到市州医院,再复杂的、比较疑难的病患到省级的医院进行手术,最复杂的就需要转到北京来进行治疗。

  “现在,青海的包虫病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包虫病的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其流行的趋势应该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患者仍然存在,有些病患病情相当复杂,这还是需要继续来进行分级诊疗。”董家鸿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董家鸿带领团队在青海规模化开展义诊时,行程超过10万公里、筛查18000余人次、诊断1900人次,开展包虫病规范化手术580余台次,培养医师千余名。

  2018年6月,青海大学建立董家鸿院士工作站,董家鸿带领团队在人才培养、团队梯队建设、科学研究、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帮扶,让青海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院士级”的医疗服务。

  除了建立院士工作站,近年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还打造了青海省包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学科、多专业、深层次的综合研究平台,在青海率先实施健康扶贫包虫病攻坚战计划项目等系列公益活动,助力脱贫攻坚,整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流行病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专业优势,开展青藏高原包虫病预防、诊断、免疫机制、药物开发与评估、临床治疗转化医学等研究。

图为董家鸿院士(左)。黄锦汇 供图

  樊海宁介绍,在董家鸿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卢倩及其他专家的帮助下,该院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泡型包虫病的循环游离DNA的研发,并首次完成了国际泡型包虫病的游离DNA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开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微波治疗早期肝泡型包虫病新技术,基本形成“平台建设为基础、科研项目为支撑、人才智力团队为保障”的格局,不断提升青海省包虫等地方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截至2022年底,青海全省累计开展人群包虫病筛查488.83万人,确诊患者救治覆盖率100%,人群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0.14%,包虫病严重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