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北新粮仓:高科技养鱼的多种方式

发布时间:2024-12-14 00:48:06 来源: sp20241214

   中新网 湖州8月7日电(胡丰盛 李洁如 倪傲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全国重要淡水鱼产地,拥有水产养殖面积超21万亩,从业人员超4.5万人,3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有近千家,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前不久,这里还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23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之一。

  进入三伏天,晴热高温成为常态,这也对渔业养殖带来了挑战,因为持续的高温会导致鱼塘中的鱼类因缺氧或发病而死亡。

  走进南浔区石淙镇花园湾村生态农业蜂窝渔场,鱼儿们的生活环境却是另一番场景。

南浔区数字化现代渔业园 倪傲杰供图 工作人员正在陆基圆桶内给不同规格的鱼苗分池 倪傲杰供图

  102个直径6.5米的圆桶里共养了近10万条鲈鱼。一米多深的圆桶里,装有进水口、排水口、增氧盘、喷嘴、传感器等设备。圆桶外面,恒温机、制氧机、微滤机、生化桶等设备一应俱全。基地负责人表示,从孵化到育苗到养殖成鱼都可以在桶里实现。

  这样的陆基圆桶养殖,是当地近几年在实施渔业基础设施提标工程中的主推模式。“与传统养殖相比,该模式实现了数字化标准化的绿色生态养殖,能够减轻天气影响,实现鲈鱼反季节养殖,其价格要高出1/3左右。”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南浔区菱湖镇费家埭村东横小组的养殖基地,成片鱼塘里,鱼儿正轻快地游来游去。这里配备了物联网溶氧传感器和24小时物联网实时监控系统等智能设备,养殖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水质情况,随时给“跑道”远程操控增氧。“以前养鱼‘靠天吃饭’,自从鱼塘里装了智能设备,一部手机就能管住鱼塘。”有着30多年养鱼经验的老渔民戴富庆分享道。

  在菱湖镇杨港村和许联村的交界处,由北向南长约1.5公里的圩堤上,43个标准鱼塘星罗棋布。这是南浔区数字化现代渔业园区,一个集数字化机械设备、跑道鱼养殖、膜箱养殖、尾水处理于一体的未来渔场。

  跑道里,鱼儿在水流推力下“健身跑步”,既能提供足够的氧气,还能让鲈鱼保持逆流游动的状态,使得肉质更加紧实,口感更加细腻。“不仅如此,我们在园区范围内划出基础设施完备的标准鱼塘,交由当地有意从事渔业养殖的农户生产。”南浔区强村富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能够带动周边1200余户农户,带动每户农户收入5000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鱼塘整体养殖用药量也同比降低了27%,渔业生产经济效益亩同比增长50%以上,预计每亩能够起鱼2500余斤。

  “跑道养鱼和传统的养鱼池大不相同,每个养鱼的网箱都是立体生态的自然循环系统。”据南浔区强村富民集团租赁鱼塘的杨港村村民老张说,“以前的养殖户要穿拖鞋去养鱼,现在我们用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可以穿皮鞋去养鱼了。”

  “我们将重点推动渔业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养殖和深加工领域的集聚发展,打造高质量的现代化绿色渔业,使之成为真正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完)

【编辑:邵婉云】